1 2 3 4 5
国防教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国防教育 >> 国防教育 >> 正文

[军事理论教育]万众一心,陷日寇于人民战争汪洋大海

作者: 供稿:蒲江勇   来源: 解放军报    发表于:2017年11月09日   文章点击数:  【打印】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本为巩固占领区,变中国为其“南进”的后方基地,着手调整侵华方针,对国民党从军事进攻为主转为政治进攻为主,军事进攻重心移向敌后抗日根据地,“扫荡”和反“扫荡”、正义与邪恶的大较量、大搏斗就此拉开帷幕。
  从战略相持阶段起,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抗击了58%至75%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
  敌后战场上升为抗日主战场。
  华北在敌后抗战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八路军三大主力相继挺进冀中、冀南、冀鲁豫边区和山东地区后,日军连续实施“治安肃正计划”,加紧推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企图分割扫荡抗日根据地,达到由“点、线”到“面”的占领。
  齐会、梁山、香城固、雁宿崖……一次次反“扫荡”胜利,把一个个普通的山村地名载入史册。1939年11月黄土岭一战,晋察冀军区部队一举击毙敌独立混成第2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使罪恶的“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1940年8月,八路军打响了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把从河北正定到山西太原这条两侧筑有敌坚固据点的所谓“钢铁封锁线”砸得稀烂。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描述,“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战斗日以继夜,一连厮杀了五个月。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第129师参谋长李达回忆,“我亲眼看到彭副总司令、刘师长、邓政委和左副参谋长,冒着枪林弹雨,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指挥部队勇猛杀敌”。
  我党在反“扫荡”战场上的浴血奋战,沉重打击了日寇嚣张气焰,极大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大后方弥漫的悲观空气为之一扫,国民党暗涌的投降逆流得以抑制。就连蒋介石也不得不表示:“贵部窥破好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勉”……
  从战略相持阶段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上升为抗日主战场,抗击了58%至75%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华北日军在“扫荡”连遭失败后,只能承认华北局势“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看,中共军均已成为抗日游击战争的主力”“如此下去,华北将成为中共军的天下”。
  “在长期和残酷的战争中,游击战争将表现其很大的威力,实在是非同小可的事业”
  人民战争是战胜敌人、壮大自身的法宝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是我党我军在漫长艰苦的革命征途中练就的过硬本领。不管形势怎样,我党我军总能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总结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变得愈加强大,成为一支打不倒、拖不垮的钢铁劲旅。
  华北敌后抗战最困难的时期,根据地面积缩小了1/3,八路军总部机关也一度遭遇严重威胁。1942年5月,日军发起“C号作战计划”,在山西辽县麻田对八路军总部形成合围,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壮烈牺牲。当天夜里,彭德怀召集冒死突围出来的干部战士,悲愤又坚定地说:“同志们!台坍了不要紧,搭起来再干!”
  八路军从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优化战略战术,逐步掌握主动权。1943年初,第129师总结提出“变敌进我退,为敌进我进”,号召部队向敌后之敌后进军。第115师主力和山东军区部队也提出与之内涵相通的翻边战术,主张“敌打到我这里来,我打到敌那里去”。八路军总部迅速将这一战略战术推向全华北。各区抽调1/3至1/2的主力部队,组成数以千计的精干武工队深入敌占区。武工队员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既能打仗又能做政治工作,如袖中匕首、怀中利剑,令敌人闻风丧胆。
  与此同时,各战略区军民结合的群众性游击战法精彩纷呈。除了耳熟能详的地雷战、地道战,还有三三两两打冷枪的“麻雀战”,敌人走到哪我们打到哪的“车轮战”,牵着敌人兜圈子的“推磨战”,一村打响四方驰援的“蜂窝战”,等等。
  毛泽东就在《论持久战》中富有预见性地指出:“游击战争没有正规战争那样迅速的成效和显赫的名声,但是‘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在长期和残酷的战争中,游击战争将表现其很大的威力,实在是非同小可的事业。”反“扫荡”作战的实践证明,我军的战术战法完全符合敌后抗战的特点规律,是战胜敌人、壮大自身的法宝。
  聂荣臻最早叫响了“人民子弟兵”这一光荣称谓
  掌握民心就掌握了威力最大的武器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反“扫荡”胜利和人民军队发展壮大,归根到底源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人民子弟兵”,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最早叫响了这一光荣称谓。1937年11月,聂荣臻在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后,陆续发展了不少带有地域色彩、拥有雄厚群众基础的部队,如“回民支队”“阜平营”“灵寿营”等。1939年5月,聂荣臻发布通令嘉奖“平山团”是“捍卫民族、捍卫边区和捍卫家乡的优秀的平山子弟兵”。“子弟兵”的称呼很快家喻户晓,越叫越响亮。
  后来,晋察冀军区创办的《抗敌三日刊》改名为《子弟兵》。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在1940年撰写的《华北敌后——晋察冀》书中称:“子弟兵是老百姓的儿子,坚决打鬼子的抗日部队的兄弟,是在晋察冀生了根儿的抗日军。”“人民子弟兵”从此成为人民对我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的亲切称谓。
  1943年春,太行地区粮食青黄不接,根据地军民无以度日。有一次,彭德怀和驻地积极分子开会,大家饿得坐不住,只能躺在炕上说话,以节省力气。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仍以无比的热情竭尽所有拥军支前,宁可自己没饭吃、没衣穿,也要让子弟兵吃饱穿暖打鬼子。
  战争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敌第63师团长野副德昌中将目睹华北作战情形,在笔记中沮丧地写道:“日军虽占有点与线,但处处薄弱,宛如赤色海洋中漂浮的一串念珠。”
人民之所以全力拥军,是因为他们从共产党的政治路线中看到了翻身作主的希望,从人民军队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漫长的烽火岁月里,一代代共产党人秉承优良作风,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为此,人民群众宁可倾家荡产,也乐于“最后一粒米拿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拿去做军装,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送到队伍上”。如今,在强军兴军的征程中,我们更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必须时刻不忘“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用实际行动把鲜红的旗帜举起来,把军队好样子立起来。

 

版权所有 @ 2017 四川文理学院武装保卫部(处) |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塔石路中段519号  | 联系方式:0818-2791110(莲湖校区)0818-2760415(南坝校区)
ICP备案号:蜀ICP备06020089号-1 、网警备案号:51170003000124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