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国防教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国防教育 >> 国防教育 >> 正文

[军事理论教育]重庆兵工厂:“洞里乾坤”撑起八年抗战军火库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6年02月29日   文章点击数:  【打印】

 

重庆兵工厂:“洞里乾坤”撑起八年抗战军火库
 
在山城重庆的山体岩石之间,如今依然有很多隐藏的防空洞完好如初。甚至连本地市民都很少知道,抗日战争期间,大量武器弹药正是从这些不起眼的防空洞里生产出来,被源源不断地运送至战斗前线。
在中国对外通道几乎被完全切断的情况下,正是这些内迁至重庆的兵工厂,用自己生产出来的枪炮,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英勇抗战。
六成内迁兵工企业搬至重庆
“中国的近代兵器工业诞生于清末的洋务运动时期,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已经初具规模。”重庆大学教授、史迪威研究中心专家敖依昌说,当时主要的兵工厂分布在沿海及中部地区。“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中国政府即开始着手研究兵工业内迁。
1937年7月7日,随着卢沟桥的枪声响起,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保存中国的兵工实力,支撑长期艰苦的对日抗战,1937年9月,上海炼钢厂、济南兵工厂、金陵兵工厂之枪弹厂奉命首先内迁。”重庆档案馆接收整理处处长唐润明说,“到1940年10月,共有兵器工业及其分厂18家内迁。其中,迁到重庆的有上海炼钢厂、济南兵工厂、巩县兵工厂、金陵兵工厂、汉阳兵工厂、汉阳火药厂等11家,占整个内迁兵器工业总数的61%。
这些兵工厂迁至重庆后,很快投入生产,创造了令人惊叹的速度。“当时为了支持抗战前线,内迁的兵工厂几乎夜以继日地工作。比如21兵工厂在厂长李承干的带领下,刚迁到重庆不到1个月,就已经开始投产。”张守广介绍说。
八成以上抗战军工产自重庆
抗战时期重庆的兵器工业不但投产神速,而且生产出来的武器数量众多,规模庞大,技术力量强,品种齐全,很多武器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以中正式步枪为例,这种步枪以1924年式德国毛瑟枪及弹药为原型,在德国专家的指导下仿造,是近代中国军队武器通过借鉴、消化、制式化的典范,性能甚至优于日本‘三八式’和‘九九式’。”敖依昌说。
品种方面,重庆兵工厂所生产的武器几乎涵盖了近代常规武器的各个门类,如轻重机枪、迫击炮及迫击炮弹、步枪及枪弹、掷弹筒、手榴弹、战车等。
据不完全统计,在重庆的17家兵工厂,每月可生产步枪13400枝,轻机枪250挺,重机枪500挺,各类枪弹2120万发,各种大炮382门,炮弹24.02万发,手榴弹20.5万颗,枪榴弹1万颗,掷榴弹3万颗,甲雷2万颗。
这些数字用一个定性的说法:基本能满足前方战事的需要且略有节余,“重庆提供了全国抗战80%以上的军工。”敖依昌说。
人才汇聚齐心合力构筑抗战“军火库”
“抗战时期,重庆的兵器工业不仅生产了大量的武器弹药源源不断地补充前线,而且解决了生产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创新了一批又一批的新型武器,这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广大兵工厂工人的艰辛劳动,也得益于一大批兵工专家的带领与奉献。”唐润明说。
兵工署第21工厂厂长李承干,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服务兵工事业30余年,他主持下的金陵兵工厂(即后来的21兵工厂),不仅完成了该厂的内部整理、艰难的内迁和迅速的复工,而且使该厂规模不断扩大,出品日益增多,械弹逐步精良,最终成为抗战时期中国最大的兵工企业。由于李承干是中共党员,因此他又被称为“红色兵工厂长”。
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的俞大维,长时期担任军政部兵工署署长,为抗战时期各兵工厂的内迁、建设与生产,以及军事人才的培养和引入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正是这些人才杰出的管理才能,以及中华民族在危机时刻迸发出来的创造力,让重庆成为供给中国正面战场抗战各种常规武器的主要基地,为赢得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敖依昌说。
 
版权所有 @ 2017 四川文理学院武装保卫部(处) |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塔石路中段519号  | 联系方式:0818-2791110(莲湖校区)0818-2760415(南坝校区)
ICP备案号:蜀ICP备06020089号-1 、网警备案号:51170003000124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