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财产安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平安校园 >> 财产安全 >> 正文

[财产安全]个人银行信息是怎样泄露的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5年05月25日   文章点击数:  【打印】

 

个人银行信息是怎样泄露的
 
近日,绵阳10余人因轻信“代办信用卡”小广告,泄露了个人身份证和银行卡流水等信息,导致存款被盗,涉及金额10余万元。个人信息泄露是存款被盗的“罪魁祸首”,你知道在平日理财和消费的过程中,你的信息可能通过哪些途径泄露?又应该如何防范?
用户大意泄露银行卡信息
近年来,人们对信用卡的需求和使用越来越频繁,而众多不法分子也盯上这一点,利用代办信用卡、信用卡提额、信用卡积分兑换等借口,骗取持卡人的信任,在获取持卡人的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后进行盗刷。
不少用户以为,只要银行卡不离身,密码不泄露,就可以避免被盗刷的风险,而对于与银行卡有关的其他信息却不够谨慎。实际上,不法分子一旦获取到一些用户认为并不重要的信息,例如身份证号码、账号、开户信息、手机号码等,再通过钓鱼网站、木马程序、攻击网络系统等手段就能窃取账户资金。目前,许多网站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了方便用户,都开通了“无卡无密”的快捷支付功能,用户只需输入信用卡卡号后四位和卡片背后的“后三码”就可以进行交易,这也给不法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所以,用户在日常生活消费中,对于个人信息一定要谨慎保密,不要泄露给来路不明的陌生人,也不要在不明网站上输入这些信息。办理各种业务时,在提供的个人身份证件复印件上注明用途,这样可以防止不法分子将复印件移作他用。当接到自称银行人员的电话询问有关信用卡卡号、银行账号及密码等个人账户资料时要提高警惕,回拨银行客服电话确认无误后再作决定。在不影响使用的前提下,应尽量隐藏银行卡卡号、后三码、有效期等信息,刷卡后的凭证、签购单、信用卡账单等也要谨慎保管或及时销毁。
银行“内鬼”或合作机构倒卖信息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去银行办理各种业务,不管是开户、申请信用卡还是办理贷款,都需要填写详细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电话、家庭地址、工作单位甚至是亲属关系,而银行对于储户的资金信息,更是掌握得一清二楚,而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将会给储户带来不少的麻烦,轻则受到各种推销广告的骚扰,重则导致金钱的损失。
而这些关乎个人隐私的重要信息,却可以在网上轻易搜到,或是以极为便宜的价格买到。据报道,网上关于“电话销售”、“数据交流”等关键词的QQ群多达百余个,这些QQ群正是银行卡信息交易的“黑市”。这些信息按照“品质”的不同,价格分为“三六九等”,每条价格从2分钱到5元钱不等,例如新信用卡开户数据按照0.5元一条出售;已经出售过一次的二手数据,可以便宜到0.35元每条;部分高端客户如金卡、白金卡持卡人信息每条售价则高达5元。
而这些本应只有银行才能掌握的信息,又是如何被泄露的呢?据知情人士介绍,每条个人信息被提交给银行后,需要经过支行、分行、信用卡中心等多个环节,经手人员众多,不管在哪个环节,只要接触到这些信息的人员有心,则完全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复制或留存。除此之外,很多与银行有合作关系的第三方机构,也有可能获得银行用户的信息。比如某银行规定,持卡人需同意将信息披露给联名信用卡的联名服务方、服务合作方,才能申领办卡;不少信用卡申请合同还约定,银行对这些合作机构只“督促保护信息”,不对这部分信息的安全承担保密义务。
除了监管部门须加大对金融企业、合作机构等信息泄露源头的处罚力度,有关部门尽快推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明确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责任之外,对于用户个人来说,要想减少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最好尽量减少业务办理的中间环节,比如说不要通过办卡员或是柜台申请进行办卡,直接通过银行官网将自己的申请信息递交给发卡银行的信用卡中心,这样一方面接触到申请人信息的中间人员大大减少;另一方面也减少纸质信息的留存,能更好地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废旧过期银行卡处理不当
据统计,目前我国人均拥有银行卡3.5张,不少市民表示,随着更换工作、办理贷款业务、享受银行卡特色服务等需要,自己手中的银行卡数量越来越多,而对于废旧或过期的银行卡应该如何妥善处理,却并不清楚。
近日,有媒体爆出,银行卡竟公然在网上进行买卖,一张普通的借记卡可以卖到200元至500元,而如果开通了网银等功能,叫价则可超过千元。实际上,这些银行卡在网上进行买卖,多是用于非法目的,比如洗钱、逃税、诈骗、送礼和开店刷信用等违法犯罪活动。
在我国,银行卡采用的实名制,卡内存储了很多个人信息。对于普通持卡人来说,废旧或过期的银行卡如果贪便宜出售,或者图省事顺手扔进了垃圾桶,不仅可能被人收集倒卖,还可能导致个人账户相关信息泄露,甚至承担法律责任。
因此,对于废弃不用的银行卡,持卡人应及时办理销户业务,并将卡片磁条毁损,不随意丢弃。此外,持卡人还应避免出租、出借、出售个人银行卡、身份证和网银U盾等账户存取工具,以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承担法律责任。
理财APP是把“双刃剑”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个人财务状况复杂化,各类理财类APP日益受到人们青睐,引发了全民理财的热潮。据统计,目前市场上有超过600余种理财类APP,包括记账类、资讯类、银行类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理财类APP虽然能给用户带来诸多便利,但同时也给用户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首先,用户在安装理财类APP时,如果没有通过正规渠道,而是通过一些不明链接或网站下载,则手机很容易乘机被植入木马或感染病毒,导致手机中的重要信息泄露。而用户在使用记账类APP的时候,会将自己平时的理财数据进行记录,一些不法运营者在利益驱使下,会通过对用户理财数据的分析,掌握用户的投资理财喜好,然后把这些个人信息进行倒卖,从而导致了个人理财信息的泄露。除此之外,银行类APP和第三方支付类APP更是关联着用户的资金账户和密码,可以进行交易转账等操作,一旦手机丢失或被黑客入侵,将造成直接的资金损失。
因此,用户在使用理财APP时,一定要注意一下几点:
1.通过正规渠道下载理财类APP,特别是安卓用户,如银行官方网站;
2.理财类APP使用完毕后及时退出注销,不要长时间在后台运行系统;
3.使用理财类APP时设置较为复杂的登录和支付密码,同时注意密码的保密;
4.如果理财类APP具备保存密码的选项,建议不要勾选,每次登录时重新输入登录密码;
5.在使用理财类APP交易过程中保证手机在个人身边,如确有紧急事项,请结束当前交易并退出APP系统;
6.对手机定期进行杀毒,不要下载不明来源的程序;
7.更换手机后,请及时删除理财类APP客户端,并通知银行更改手机号码。如遇到手机被盗,及时致电银行挂失银行卡。
版权所有 @ 2017 四川文理学院武装保卫部(处) |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塔石路中段519号  | 联系方式:0818-2791110(莲湖校区)0818-2760415(南坝校区)
ICP备案号:蜀ICP备06020089号-1 、网警备案号:51170003000124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