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综合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平安校园 >> 综合类 >> 正文

[综合类]自杀已成中国青少年头号死因如何预防悲剧?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5年01月21日   文章点击数:  【打印】

 

自杀已成中国青少年头号死因如何预防悲剧?

 
14日,本报报道了两个“90”后疑因消极厌世,从外地相约来济烧炭自杀的事件。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无比宝贵的。而青少年中为什么会出现厌世轻生?他们为什么漠视生命?如何预防青少年自杀事件不再发生?14日,围绕这个话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青少年厌世轻生事件频发
青少年厌世、自杀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让人触目惊心。最近发生的事例也并不少见:
2014年12月,18岁女孩丁双琴疑在古镇镇街头遭遇诈骗后留下遗书离家出走,后自杀身亡。
2014年12月20日下午,成都一位20多岁的女子从春熙路北口人行天桥跳下,坠落到总府路主道上,当场身亡。
2014年12月24日晚,西南政法大学才子聂兆威在网上留诗一首:“平生终负气,一死谢仇讎。怜我生父母,白发送黑头……”后在校外自杀身亡。
“在我接触到的青少年患者中,大多因为学习压力大、求职受挫、情感问题和父母沟通不当等原因造成心理问题。”济南心理卫生协会秘书长、副会长张洪涛说道。
张洪涛接触的产生轻生情绪的患者中最小的只有11岁,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其妈妈对他的要求非常严厉,不让他玩耍,不给他任何娱乐时间,该学生不堪重负欲采取跳楼行为,索性被家长拦下。
也有许多青年人,因为求职屡屡受挫,觉得生命已经失去意义。2015年年初,有一位女性患者,她在医疗系统上班,与单位同事的人际关系不太融洽。单位领导找她谈话,她便产生了厌世情绪。
自杀已成我国青少年头号死因
“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青少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其中一半采取过轻生等极端行为,一半在采取轻生行为前受到了家长的关注。即使是这些受到家长关注没有产生极端后果的孩子,也不同程度地患上了心理疾病,需要心理干预专家进行心理疏导。”张洪涛介绍。
有专家指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18-34岁人群死亡案例中,自杀是其中最大的死因,超过了车祸、疾病等。自杀人数是他杀人数的7倍以上。即使算上成年人,在中国所有死亡人群中,自杀也是第五大死因。
在国内,许多自杀者并没有精神疾病,其自杀是在遇到强烈人际关系冲突之后迅速出现的冲动行为。60%的中国自杀死亡者患有精神疾病,而在国际上这一数字超过90%。相当多的中国自杀者是在清醒状态下做出的决定。
为何舍弃自己年轻的生命?
有关研究显示,学生自杀大都与不能承受学习压力相关。2014年5月,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搜集了2013年发生的79例中小学生自杀案例,其中57例报道了明确自杀原因的案例显示,“成绩下滑或不理想”“教师行为失当”“作业没完成”“家长期望值过高”“被家长批评”等是导致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据此,该蓝皮书认为,中小学生自杀的根本原因在于高度应试的教育制度。
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朱君指出,现在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个性鲜明,但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而在求学和职场上,会遇到各种压力,在人际交往中也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疏导,就会产生情绪问题。严重的患上抑郁症,甚至轻生。
“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很复杂,与其自身的性格缺陷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联。但也因为家庭缺乏对孩子深层次的交流与关心,学校和社会忽视对青少年自主能力的培养。有时在几个因素的叠加、不断强化中,最终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济南市清源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秦艳鸿介绍。
补好“挫折教育”“生命教育”两堂课
每一起学生自杀事件,无不令人扼腕叹息。心理专家指出,面对一个个年轻生命的消逝,亟待补足“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短板。
张洪涛呼吁各位家长,要从小关注孩子的心智教育和心身健康。心理学上有一种观点: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培养出来的问题。家长一味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过分宠爱孩子,都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会诱发孩子成长中的一系列问题。家长应该进行反思,不断学习应该如何进行教育,关注孩子每一阶段的成长。
秦艳鸿认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难免会遇到挫折。家长不应该对青少年有过度的保护,而是让他们通过自身实践,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抵抗挫折的能力,塑造坚韧的品格。也应该让他们找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实现个人价值。
所以,加强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也十分必要。甘肃省精神卫生中心首席专家何蕊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国外一般在初中就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理念。我国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比较肤浅,而且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也不受到重视。
 
版权所有 @ 2017 四川文理学院武装保卫部(处) |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塔石路中段519号  | 联系方式:0818-2791110(莲湖校区)0818-2760415(南坝校区)
ICP备案号:蜀ICP备06020089号-1 、网警备案号:51170003000124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