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类]关注:在校大学生不受劳动法保护?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4年12月31日 文章点击数: 【打印】
关注:在校大学生不受劳动法保护?
今年暑假,江苏某大学学生华明(化名)在一个兼职QQ群里看到苏州一家电子厂招人,月薪4000元。与厂家取得联系后,他和两个同学前往苏州,几个人在火车站接他们上了面包车,几个人威胁他们把身上的钱全部交出来,否则就杀人灭口。
这3名同学只好将身上的钱全部交出来,之后便被赶下车。打工不成反被抢劫,他们觉得丢面子,既没报警,也没告诉家人和学校,不愿向别人提起这段遭遇。
不愿维权在大学生中并非个例。
“大学生暑期打工维权投诉率不到1%,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遇到问题,只是很多人想不到或不愿意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律援助中心的王老师告诉记者,其实,每年假期都会有很多大学生在打短工时遭遇侵权,大多数案例涉及被骗取中介费、工资拖欠、少发甚至不发工资等问题,少数遇到社会保障和意外伤害理赔问题。
几名在快餐店打工的大学生委屈地说,不是我们没有维权意识,现在假期兼职打工市场供大于求,学生是弱势群体,“哪敢提要求啊”。
怕麻烦是大学生的普遍心理。担心维权成本高,时间太长,导致他们放弃维权。一些学生坦言,算了吧,破财消灾呗,就当花钱买一个教训。
“不知道找哪个部门维权”和“找哪个部门也没有用”这两个观点也流传甚广。
记者采访的20人中,仅有1人知道劳动保障咨询热线号码为12333。
调查发现,在校打工的学生一般来自农村,家境贫寒,社会经验不足,有自卑心理,不敢让同学老师知道他们在打工,遭遇侵权行为后怕给学校惹麻烦,维权又怕被人报复。
南京某高校学生李长振在南京娃哈哈遭遇侵权后,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说,如果敢说出去,就把他们打工的事告诉学校。
某高校学生小李在KTV做了半个月服务生,不但一分钱没拿到,反而倒贴了400元服装费和两个星期的交通费。“那帮人都是在社会上混的,入职时我的电话、住址之类的个人资料都给他们了,还是不要惹麻烦,自认倒霉吧。”小李沮丧地说。
由于大多是钟点工、短期工,用人单位几乎不与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都是口头协商工资,结算时,随意压低工价,甚至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没有用工合同也就无从维权,有部分学生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大多因无劳动合同被拒。
南京工业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竹文君建议,大学生兼职行为可以归为非全日制用工和普通雇佣关系,大学生应在工作开始前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协议,协议书一定要权责明确,如工资额度、发放时间、安全等,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利益的方面一定要在合同中详细说明。如果对方拒绝签订劳动协议,建议大学生应谨慎选择。
来源: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