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类]事故灾害的逃生、自救、互救与急救方法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2年11月16日 文章点击数: 【打印】
事故灾害的逃生、自救、互救与急救方法
一、火灾概述
火,给人类带来文明、进步、光明和温暖。但是,失去控制的火,就会给人类造成灾难。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称“燃火”,由此所造成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灾难性事件称“火灾”。
着火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易燃物”、“助燃剂”和“火种”三者缺一不可。各种灾害中,火灾是最经常、最普遍地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在人们面临死亡威胁的突发性灾害中火灾排在前5位。
对于火灾,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总结出“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的经验。“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的危害”包括了三层含义:
一是做好预防火灾的各项工作, 防止发生火灾;
二是一旦发生火灾,就应当及时、有效地进行扑救,减少火灾的危害;
三是火灾现场正确的急救、互救、自救与逃生,以减少人员伤亡。
(一)火灾的分类
1.按火灾损害程度分类:
(1)特大火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为特大火灾: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下同);重伤20人以上;死亡、重伤20人以上;受灾户50户以上;烧毁财物损失100万元以上。
(2)重大火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为重大火灾:死亡2人以上;重伤10人以上;死亡、重伤10人以上;受灾户30户以上;烧毁财物损失30万元以上。
(3)一般火灾:不具有前两项情形的燃烧事故。
2.按着火物质分类(根据物质及其燃烧特性划分):
(1)A类火灾是指固体物质火灾 如木材、棉、毛、麻、纸张、塑料制品、化学纤维等火灾。
(2)B类火灾是指液体和可熔化固体物质的火灾 如汽油、柴油、酒精、植物油、变压器油、各种溶剂、沥青、石蜡等火灾。
(3)C类火灾是指气体火灾 如煤气、天然气、氢气、沼气、氨气、一氧化碳等火灾。
(4)D类火灾 是指金属火灾 如钾、钠、铝、镁、铝合金等火灾。
(二)造成火灾的原因
1.电器火灾:1996年7月17日深圳市某酒店经理刘某在离开房间时未将电风扇关闭,由于长时间工作,电风扇电机过热引燃周围的可燃物引发大火,火灾造成29人死亡、13人受伤。
2.机械摩擦:导致轴承发热,热能引燃设备或邻近的易燃物,如纺织机的棉屑、造纸机的纸尘等。
3.切割所造成的火花:可飞散到易燃性材料或建筑物之中,经一段时间的闷烧后而突发火灾;1998年12月14日平顶山市某胶合板厂电锯作业时打出的火星在锯沫中引起阴燃,由于当时作业工人下班后没有进行常规检查和清理,最后引发大火,过火面积1.1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160.4万元,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4.可燃物或可燃性液体:暴露的锅炉、热管道、排气道、电灯或是加工中的热金属,借由热源的传导或辐射,皆会导致火灾。2007年4月18日早上,辽宁铁岭市清河特殊钢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在紧张的工作着,高处装有30吨钢水的钢包正在缓缓吊运着,在下落到距规定位置2~3米时,钢包突然滑落倾覆,瞬间30吨数千度高温的钢水汹涌的冲进车间,所到之处一片火海,正在车间内交接班的32名职工来不及躲避便被一片火海所淹没。
5.制造、储存与使用可燃物的场所内:因吸烟或乱丢烟蒂而引起火灾。2002年5月15日兰州市龙马灯饰商城仓库内有2名员工整理货物时吸烟,并将烟头随手丢弃,烟头引燃灯具包装箱等可燃物,最终引发大火,火灾造成3人死亡,直接财产损失450万元。
6.火灾可由闪电、雷击而发生:1995年4月15日,湖南园珠岭变电站在一阵雷声过后,一个主变压器突然冒起浓烟,随之起火,火灾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
7.报复放火:2002年6月,两名初中辍学学生宋某(14岁)和张某(13岁)在网吧上网,因钱不够被服务员奚落,张某、宋某二人遂起报复之念。6月15日23时许,二人到加油站买了1.8升汽油,16日2时30分许,二人来到该网吧将瓶中汽油泼洒到楼梯地面的地毯上。张某捡来一团卫生纸,宋某用打火机点燃后扔在地毯上,二人看到起火后迅速离去。16日凌晨2时43分消防队接到报警,并迅速赶赴现场,但火势已处于猛烈燃烧阶段,整个网吧满是烟火,且楼顶已被烧穿,网吧唯一的出口处的防盗门被锁上。虽经全力抢救,大火仍造成25人烧死,12人烧伤,直接财产损失26.3万元。
(三)火灾致死原因
1.烟雾中毒窒息死亡:这是火灾致死的首要原因。火灾烟雾中有大量有害气体,吸入以后容易造成窒息,火灾中被浓烟熏呛致死的是直接被烧死的4~5倍。浓烟的蔓延速度是火的5倍,其产生量是火的5~6倍。烟气的流动方向就是火势蔓延的途径,温度极高的浓烟,在两分钟内就可形成烈火。此外,由于烟的出现,严重地阻碍了人的视线,使人们的能见度下降。只要人的视野降至3米以内,想逃离火场就不大可能了。
浓烟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一氧化碳中毒。在含有一氧化碳浓度达1.3%的空气中,人吸入两三口气就会失去知觉,在浓烟中呼吸1~3秒就会导致死亡。而常用的建筑木材或装修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燃烧时所产生的烟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高达2.5%。此外,火灾中的烟气里还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在正常情况下,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体积仅占0.04%,当达到2%时,人就会感到呼吸困难,达到6%-7%时,人就会窒息死亡。
2000年12月25日河南洛阳东都商厦由于电焊操作不当引发大火,二层、三层的民工及四层歌舞厅中200多人被困,经多方抢救,大火被扑灭。但大火造成309人死亡,其中80%是烟熏致死。2003年3月26日韩国天安市天安小学足球队宿舍内,由于电气线路短路,引起火灾,宿舍房屋比较窄小,天棚、墙壁和地板都是用可燃材料建造的,起火后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宿舍内8名小队员被浓烟熏呛失去知觉,最后竟无一人生还。
2.被火烧死:火焰烧伤,火焰表面温度可达800℃以上(不同燃烧物的温度不完全相同),人体所承受的温度仅为65℃,超过这个温度值就会被烧伤,甚至烧死。火灾中的高温烟雾及热气流被吸入呼吸道,造成呼吸道的灼伤,引起组织水肿、窒息死亡。
3.跳楼摔死:多数发生在高楼失火,又缺乏自救知识,被火逼得走投无路而跳楼摔死。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6层一女生宿舍,由于电卷发器使用不当引发大火,宿舍内6名女学生,其中4人选择了跳楼逃生,结果无一例外的被摔死。2002年4月21日,三亚市阳光购物中心发生大火,7名被大火围困人员无视消防员的阻止,慌乱跳楼逃生,竟无一人生还,7名死者中3名是小孩,被大人仅用一条薄被子包裹后就抛下楼,其状惨不忍睹。
二、火灾现场的逃生与自救
在意外事件对人造成的伤害性死亡中,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伤害导致即刻死亡者不到1/3,这些人来不及醒过来,却已遭受致命的打击。
2.更多的人只是处在伤势危及生命的状态,因无自救或他救条件而最终遭致死亡。
3.首次尚未遭受伤害,只是未能及时采取逃离行为,再次遭受严重伤害而致死亡。
可见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若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采取自救行为或逃离现场,就能获救或避免死亡。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逃生与自救方法:
(一)火场逃生的一般方法
1.防患于未然、临危不乱。每个人对自己居住、生活和工作环境及所在建筑结构、逃生路线、消防设施做到心中有数。政府、单位和团体要经常进行防火、扑火、逃生、自救知识和技能的演练,做到防患于未然。一旦遇到火灾,被火所困时,不要慌不择路、盲目跳楼或不加保护的强行通过火区,应冷静分析,机智地选择简捷而又安全的逃生路线和方法,果断抓住时机,迅速、安全逃离火场。
2.安全通道出口畅通无阻。楼梯、通道、安全出口是火灾发生时最重要的逃生之路,应保证畅通无阻,切不可堆放杂物;楼道口要安装应急灯;安全出口及楼梯位置应标示清楚;安全出口不要安装铁门,更不能上锁。
3.沉着冷静。一旦发生火灾,对于身困火场者来说,惊慌失措是最致命的弱点。2003年寒冬的一个傍晚,北方某城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丈夫是汽车司机,妻子是一位普通的工人。北方的冬天寒风刺骨,家中取暖的设施不能正常使用,只好生了一蜂窝煤炉子取暖,丈夫在给汽车加油时顺便带回了一个装有5升汽油的塑料桶,回到家后顺手放在屋内。晚上妻子已上床睡觉,丈夫去更换蜂窝煤时,不慎将装汽油的塑料桶点燃,汽油遇火马上在屋里燃起熊熊大火,睡梦中惊醒的妻子来不及穿衣慌忙向屋外跑去,丈夫则在情急之下抓起燃起火苗的塑料桶奋力向门外扔去,而恰在这时妻子也冲到了门口,一桶正燃烧着大火的汽油桶不偏不倚正扔在妻子的背上,妻子立刻成了一个火人,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这一血的教训在于将汽油带回家又放在靠近火炉很近的地方,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隐患;同时慌乱中来不及观察周围情况盲目将汽油桶扔出,致妻子被焚,最终酿下不可挽回的人间惨剧。遇到火灾,首先要镇静,不要慌张,要始终坚信“只有绝望,没有绝境”。迅速找到着火的部位,若是初起火灾,要设法扑救。确实无能力扑救时,尽快拨打火警电话报警“119”,敲门或利用广播等各种方法通知其他人逃生。报警时讲清楚着火发生的地点,说清什么东西着火和火势大小,以便消防部门调出相应的消防车辆、器材,注意听清消防队的询问,正确简洁的予以回答。
4.扑灭小火,防火蔓延。当发生火灾时如果发现火势不大,且尚未对人造成威胁时,应利用周围的消防器材奋力将小火控制、扑灭。火灾初起阶段,火势较弱,范围较小,要采取有效办法控制火势,据统计70%以上的火警都是由在场人员扑灭的。如远离消防队的部门或单位,要组织群众自救,力争将火灾损失降到最小。如油锅着火应立即用锅盖盖住;电器起火先关上电源;天然气、煤气、液化气起火先关上送气阀,立即用湿棉被包住瓶罐,然后用灭火器将火扑灭。如果置小火于不顾必将会酿成大火。扑灭初起之火,应当分秒必争,在报警的同时,采用各种方法灭火,万不可等待消防队的到来,而失去灭火的好时机。
5.果断逃生。在火势较大,超过自己的扑救能力时,果断逃生是关键。逃离时,要随手关门,这样可以控制火势,延长逃生时间,选择最近的安全通道逃离火场。身陷火场时,首先要弄清着火的地点在哪里。下面三种方法可以大致确定着火点的位置:
①火焰、火光所在之处。
②黑烟冒过来的地方。
③空气沿地面流动过去的方向。
6.准确判断,正确选择逃生路线,切忌盲目跟从面对浓烟和烈火迅速判断危险地点,决定逃生的办法,尽快撤离险地,千万不要盲目跟从人流以免相互拥挤,要尽量往楼层的下面跑,如通道已被烟火封闭,则应背向烟火方向离开,通过阳台、窗口等易被人发现和能避免烟火近身处躲避。
7.建立防烟堵火避难场所假如房外着火,身处房内者,应先用手摸房门。
如果烟味很浓,房门已经烫手,说明大火已经封门,切勿贸然开门,否则火焰浓烟势必迎面扑来。这时可创造避难场所固守待援,首先应关紧迎火的门窗,并打开背火的门窗,切忌不要打碎玻璃,如窗外有烟进来时,要赶紧把窗子关上,用湿毛巾或湿布塞堵门缝或用水浸湿棉被蒙在门、窗上,然后不停的用水淋透房间门窗。如有地毯把靠近房门处的地毯卷起来,靠近窗口的家具、沙发及窗帘都移开或扯下,防止热辐射通过窗口传入屋内烤燃这些东西。
8.发出信号,寻求援助
被烟火围困暂时无法逃离的人员,白天可以向窗外晃动鲜艳的衣物(红色、黄色最佳,白色亦可),或外抛轻型晃眼的东西。晚上可用手电筒不停的向窗外照射,及时发出有效的呼救信号,引起救援者的注意。
9.隔烟、防毒用湿毛巾
火场实践证明,一条湿毛巾(或淋湿的棉织物),折叠3层,烟雾消除率可达60%,折叠16层可达90%以上。因此,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就是一个简易的防毒面具,可以有效的保护呼吸道,避免窒息。但毛巾过湿会使呼吸困难,故使用湿毛巾时,用手拧毛巾,微存水滴即可。
10.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物品、器材逃生
利用阳台窗口自救逃生,最好能找到绳索或撕开床单连接成绳,用水沾湿后将其拴在牢固的暖气管道、窗框、床架上,被困人员逐个顺绳索滑到下一楼层或地面。也可利用建筑物的各种管道滑降逃生。
11.智闯浓烟区,冲出燃火区
在许多火灾中真正被火烧死的人远比被烟熏死的人少的多。火场逃生必经浓烟区时,逃生者最好戴上防毒面具,或就地取材用湿毛巾、淋湿的棉织物折叠起来捂住口鼻。因为浓烟带着热量和有毒物质向上涌,贴近地面的空气中,浓烟的危害最低,所以逃生者应尽可能的弯腰低身或就地爬行,以减少烟气侵袭。
当火场逃生时必须冲过火势不太猛烈的燃火地带时,首先应先将身上的衣帽鞋袜弄湿,然后用浸湿的棉被或毯子披在身上,屏住呼吸,迅速果断的冲过燃火带。
12.身上着火,正确扑救
如果发现身上着了火,千万不可惊跑或用手拍打。因为奔跑或拍打时会形成风势,风助火势,促火更旺,用手扑打易造成双手烧伤。在灼热的环境中不要大声呼喊,吸入高温气体会造成呼吸道烧伤。身上燃火应赶紧设法脱掉衣服或就地打滚,压灭火苗,如果一时来不及脱,可把衣服猛撕扔掉,脱去帽子,身上的火也就灭啦;及时跳进水中或让人向身上浇水、喷灭火剂就更有效了。在被烟气窒息失去自救能力时,应努力滚到墙边,便于消防人员营救,因为消防人员进入室内都是沿着墙壁摸索行进,另外滚到墙边可以防止房屋塌落砸伤自己。
13.不要乘电梯
发生火灾时,要根据情况选择进入相对较为安全的楼梯通道。除可以利用楼梯外,还可以利用建筑物的阳台、窗台、天台、屋顶等攀到周围的安全地点或沿着水管、避雷线等建筑结构中凸出物滑下楼也可脱险。在高层建筑中,电梯的供电系统在火灾时随时会断电或因热的作用电梯变形而使人被困在电梯内,同时由于电梯井犹如贯通的烟囱般直通各楼层,有毒的烟雾直接威胁被困人员的生命。因此,千万不要乘普通的电梯逃生。
14.不要贪取财物
一旦发生火灾,则应因火制宜,在可能情况下,顾及财物,但危急火势下切不可舍命救物,勿因财物而贻误逃生良机。逃出时即使忘了带出东西,也切忌不可再进入火区。
15.向下不向上
高层建筑燃火时,燃火点在上方只要沿着安全楼梯往下跑就可逃生。当燃火点在下方,别无他路在非上楼不可的情况下,应屏住呼吸上楼,因为浓烟上升的速度是3~5米/秒,火焰上升的速度是0.5米/秒。
16.楼梯转移
当火势自下而上迅速蔓延将楼梯封死时,住在上部楼层的居民可以通过楼梯向上到达天台,或通过老虎窗、天窗等迅速爬到屋顶,转移到另一人家或另一单元的楼梯进行疏散。楼顶是第二安全避难所。
17.逆风疏散
根据火灾发生时的风向,来确定疏散、逃生方向。迅速逃到火场上风处躲避火焰和浓烟,同时也可获得更多的逃生时间。
18.搭桥逃生
可在阳台、窗台、屋顶平台处用木板、竹竿等较坚固的物体搭在相邻单元或相邻建筑,以此作为跳板过渡到相对安全的区域。
19.万不得以,跳楼逃生
跳楼是万不得已才采取的行动,而且只适用于9米以下低层处。跳楼前,尽量抱些棉被、沙发垫之类软物品,并找有人接应处跳下。如果无人接应,应尽量选择有石棉瓦的车棚、水池、树木之处。徒手跳下时,应双手报紧头部,身体弯曲,蜷成一团,以使触地时利用滚动释放冲击力,减少身体伤害。
(二)火灾应急自救常识
1.灭火
灭火,即把火熄灭。常用的灭火方法有隔离、冷却、窒息(隔绝空气)等方法。隔离的方法就是将可燃物与燃火源(或火场)隔离开来,燃烧即会因而停止。冷却法就是将燃烧物或邻近火场的可燃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使燃烧停止,如常用水或干冰进行降温灭火;窒息法就是消除燃烧物条件之一助燃空气、氧气或其它氧化剂,使燃烧停止。
(1)隔离
如果楼道里燃火了,但自已家里还没有波及,赶快关闭通向燃烧区的门窗,因为关闭门窗使空气不流通,新鲜空气不会进入起火的地点,火势不会凶猛发展。
(2)用水灭火
如燃烧物是木头、纸等所引起,可以用水浇灭火。
不能用水灭火的情况如下:
①如燃烧物是汽油、煤油、食用油等可烧液体,由于油水不易混合,水浇上去后,油仍会漂浮在水面上燃烧,这样水不但不能灭火,还会因为液面升高甚至从容器溢出使燃烧的范围扩大。
②钾、钠、电石等遇水燃烧的物品,也不能用水扑救。
③炽热的金属、熔融的盐类,遇水会急剧气化,发生爆炸,所以也不能用水灭火。
④精密仪表、档案、古藉和贵重文物也不宜用水扑救。因为用水一烧,它们就成废品了。
⑤带电的电线、电气设备起火,也不能用水扑救,因为水可导电。
(3)灭火器灭火
目前我国常用的灭火器有4种:
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和“1211”灭火器。
①泡沫灭火器,适用于扑救油类,可燃烧液体和可燃固体的初起火灾。使用时将灭火器桶盖朝下,使瓶胆内的药液和筒体内的药液混合,泡沫便从喷嘴喷出。
②干粉灭火器,适用于扑救易燃、可燃液体、高压电气和可燃固体等小面积初起火灾。使用手提式干粉灭火器时将灭火器提到距火源适当的距离,选择好风向。一手握喷嘴对准火源,另一手向上提拉钢瓶上的提环,干粉即可从喷嘴射出。
③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于扑救图书馆、贵重设备、精密仪器和电气设备的初起火灾。不能用于补救水物质和可燃液的火灾,使用时先选择好距离和方向,一只手握住喷筒对准火源,另一只手向左拧开开关,二氧化碳即可喷出。
④“1211”灭火器,适用于扑救油类、可燃液体、可燃气体、高压电气、精密仪器、档案资料和贵重设备的小面积初起火灾,“1211”灭火器有手提式和推车式两种。使用手提式灭火器灭火,将喷嘴对准火源,选择好风向和距离,用手紧握压把,阀门即开,气体喷出。使用灭火装置的注意事项:
①泡沫灭火电器不宜用于电气设备和贵重仪器灭火。用于扑灭电器燃火时,必须事先切断电源,否则有触电危险。
②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不要用手接触壳体以免冻伤,还要站在火的上风向,避免因缺氧而窒息。
2.具体灭火措施
(1)当刚刚起火且火势很小时,应以最快速度就近用灭火工具将火扑灭,然后判明并切断可燃物来源。
(2)当发现火势较大,或由化学爆炸引起的着火,或火势凶猛时,则应立即做以下几件事。
①切断可燃物来源;
②打“119”向消防队报告火警;
③组织人力自救灭火;
④保护其他装贮易燃物的设备不受火焰的烧烤。
三、不同火灾现场的预防与逃生
(一)公共场所火灾的预防与逃生
1.熟悉基本情况
进入公共场所,首先应了解自己所处的楼层、在本层的位置、与疏散楼梯的距离。其次了解周围有无灭火器材和防烟、防毒器材等。
2.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确认公共场所已发生火灾,不论有无烟雾,不论处在什么位置,都必须及时采取防烟、防毒措施。
3.果断采取有效的逃生方法
利用公共场所本身的疏散设施逃生,如疏散楼梯、室外疏散楼梯、专用救生滑梯、安全出口等。
4.逃生无路时,应靠近窗户或阳台,关紧迎火门窗,向外呼救。
5.火势蔓延时,应用衣服遮掩口鼻,放低身体姿势,浅呼吸,快速、有序地向安全出口撤离。尽量避免大声呼喊。
6.千万不要拥挤。
7.千万不要乘电梯逃生。
8.不要轻易跳楼。
总之,我们只有制定周密的疏散计划,掌握切实可行的疏散方法和自救逃生方法,才能在公共场所发生火灾时,把人员伤亡降到最低,才能使公共场所成为我们真正的既娱乐又安全的休闲场所。
(二)学生宿舍火灾的预防与逃生
1.学生宿舍是学生休息、聚集的主要场所,引起火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电器线路
个别学校由于修建的时间较长,部份电器线路已经严重老化,特别是一些学生私拉乱接,使用大功率电器设备,增大了导线的负荷。容易造成短路、超负荷、接触电阻过大等原因引起火灾。
(2)用火不慎
虽然有明文规定,学生不准在宿舍内用蜡烛照明、不准生火煮饭,不准吸烟等,但不可否认这种情况一直在学校,杜而不绝。
(3)消防设施配置不到位
多数学校对消防不够重视,心存侥幸,在消防设施上舍不得投入,一旦发生火灾,由于不能及时扑救,酿成大灾。
2.为预防火灾的发生,学生宿舍应做到:
(1)加强管理,防止违章行为发生
学校要安排专人负责消防安全工作,并且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用纪律约束人。每天要对学生宿舍进行安全检查,重点是查看有无学生在宿舍内照明,生火煮饭、私接电器线路,私自使用大功电器设备。发现火灾隐患,及时消除。
(2)严禁在安全出口上锁,保证通道畅通
个别学校为了防止学生晚上外出上网玩耍或者为了预防学生物品丢失,在安全出口上安装铁门并且上锁,学生就象生活在鸟笼中。如果发生火灾,学生无法外逃,极易酿成重特大火灾事故。
(3)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演练
学校要利用内部的有线电视、广播、固定宣传校栏以及现场授课、演练等方式,定期对学生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培训。使学生懂得如何预防火灾、扑救火灾,特别是自救、互救、逃生、施救等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便在火灾发生后临危不乱及时逃生,将伤亡降到最低限度。
(三)地铁火灾的预防与逃生
1.车站工作人员到来前,乘客应保持镇静,不要任意扒门,更不能跳下轨道。可用车厢内的消防器材,奋力将小火控制、扑灭。
2.如果发现车厢停电,并有异味、烟雾等异常情况,应立即按响车厢内紧急报警装置通知司机。
3.不能倚靠在车门上,禁止在地铁内吸烟或携带易燃易爆物品。
4.疏散时注意看指示灯标志。地铁站都会设有事故照明灯。
5.司机应尽快打开车门疏散人员,若车门开启不了,乘客可利用身边的物品击打破门。同时,将携带的衣物、毛巾沾湿,捂住口鼻,身体贴近地面,再有序地向外疏散。
6.地铁列车两站之间的平均到达时间为2分钟。列车到站时,要听从车站工作人员的统一指挥,沿正确逃生方向进行疏散。在疏散过程中要注意脚下异物,千万不能进入另一条隧道(地铁是双隧道)。
7.如果火势蔓延迅速,乘客无法灭火自救,应该有序地安全逃生。应将老、弱、妇、幼先行疏散至安全的车厢,关闭车厢门,防止火势蔓延以赢得逃生时间。
(四)森林火灾的预防与逃生
森林火灾烧毁森林的动植物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导致水土流失,经济损失巨大,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应急救援或逃生要点:
1.发现火灾及时报警,准确报告起火方位、火场面积以及燃烧的植被种类。
2.在森林火灾中对人身造成的伤害主要来自高温、浓烟和一氧化碳,容易造成热烤中暑、烧伤、窒息或中毒,尤其是一氧化碳具有潜伏性,会降低人的精神敏锐性,中毒后不容易被察觉。因此,一旦发现自己身处森林着火区域,应当使用沾湿的毛巾遮住口鼻,附近有水的话最好把身上的衣服浸湿,这样就多了一层保护。然后要判明火势大小、火苗延烧的方向,应当逆风选择火势较弱,已经燃烧过的方向突围,切不可顺风逃生。或就地设置防火隔离带。
3.在森林中遭遇火灾一定要密切观察风向的变化,因为这说明了大火的蔓延方向,也决定了逃生的方向是否正确。实践表明现场刮起5级以上的大风,火灾就会失控。如果突然感觉到无风的时候更不能麻痹大意,这时往往意味着风向将会发生变化或者逆转,一旦逃避不及,容易造成伤亡。
4.如果在杂草丛生的原野里,没有天然隔离带等屏障可以躲避,火势既大又猛,可以挖出一个合适的土坑,人钻入坑内,手弯曲放在口鼻上利于呼吸,外用泥土厚厚的覆盖在衣服上,忍受大火从身上烧过,这也是比较危险的方法。
5.以火防火,当无法脱离火场或穿过火场,而大火燃烧到你所处的位置还有一段距离时,可用在大火火头要经过的地段上点燃可燃物,使其在大火到来之前烧尽可燃物,腾出一块烧完的空地形成隔离带,当大火到来时,火头就会绕道而走从而给自己提供了一个避难场所。
6.当烟尘袭来时,用湿毛巾或衣服捂住口鼻迅速躲避。躲避不及时,应选在附近没有可燃物的平地卧倒避烟。切切不可选择低洼地或坑、洞,因为低洼地和坑、洞容易沉积烟尘。
(五)火场逃生的几大误区
1.沿原路逃生
大多数建筑物内道路出口一般不为人们所熟悉,一旦发生火灾,人们总是习惯沿着入口和楼道进行逃生,当发现此路被封死时,由于都向这一出口逃生,容易造成拥挤、践踏,同时已失去最佳逃生时间。既不利人,也不利已,如1994年11月27日,辽宁阜新市一歌舞厅大火,死亡233人,原因就是歌舞厅仅有一个0.83米宽的小门,且有5个台阶,发现着火时,所有人都拥向小门,前边有人跌倒,还没有爬起来,后面拥挤的人又被绊倒,摔倒的人堵住了门,致后面的人欲逃无门。灾后发现,死者呈扁形拥在门口,尸体叠了9层,约有1.5米高,其景惨不忍睹。逃生时千万别拥挤,保持疏散通道的畅通,这也是利已利人的逃生方法。
2.向着光亮处逃生
在紧急危险情况下,人们总是向着有光、明亮的方向逃生。而这时的火场中,光亮之地正是大火势无忌惮的逞威之处。
3.盲目跟着别人逃生
当人的生命突然面临危险状态时,极易因惊惶失措而失去正常的判断思维能力,不加思索跟着别人逃生。常见的盲目追随行为有跳窗、跳楼,逃(躲)进厕所、浴室、门角等。
4.从高层往低处逃生
特别是高层建筑一旦失火,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只有尽快逃到一层,跑出室外,才是最有希望,殊不知,盲目朝楼下逃生,可能自投火海。
5.冒险跳楼逃生
火灾时,当选择的逃生路线被大火封死,火势愈来愈大、烟雾愈来愈浓时,人们就很容易失去理智,此时,人们会盲目跳楼、跳窗等,从而活活摔死。
四、烧伤基本知识概述
(一)烧伤的定义:
烧伤是由物理和化学因素造成的体表和深部组织三维度量的损害,是致伤因素作用于体表所造成的皮肤、皮下以及更深层组织的损伤,习惯上多把火力造成的损伤称为烧伤,其他原因的高温的液体、气体和固体造成的损伤称为烫伤,如热水、热液、热气、热金属烫伤。近年又把长时间接触略高于体温的致伤因素的损伤称为低温性烧伤、烫伤或损伤。
(二)致伤原因
1.热力损伤
热力为最常见和最主要的致伤原因,包括火焰、烟雾、热水、热液和热的半流体、半固体、固体等各种有关的致伤因素。
(1)火焰:火焰除本身的致伤作用之外,还可能会有伴随的损伤和中毒。火焰的核心,即中心呈现黄色的部分,温度较低。火焰外周的温度较高,一般可达300℃~400℃;而火焰尖部的温度最高,可达700℃~800℃。若现场有易燃物品存在时,火焰在助燃下会燃烧得更旺,温度可以高达上千度。温度与火势有密切的关系,火势越大,温度越高。
(2)热水:水温50℃以上,持续接触便会发生烫伤。水温90℃以上,瞬间可发生烫伤。热水烫伤和火焰烧伤都是常见的烧伤。
2.化学烧伤
(1)酸:能使皮肤和深层组织的蛋白凝固,遇组织中的水能够产热,既能使组织损伤,又能使组织脱水。其损伤虽然比较严重,但所形成的硬痂能够防止酸的进一步入侵,因而一般不致引起更深部组织过多的损伤。
(2)碱:能够使皮肤和深层组织的脂肪皂化,并不断深入到深层组织,特别是脂肪组织,因而损伤较深且严重。上世纪90年代初,冬季的一个黄昏,某化工厂一名化碱工到碱液桶顶取样化验,因违规穿着塑料拖鞋,不慎跌入高2.5米、直径4米的碱液桶中。该工人挣扎着从桶中爬出并嘶声哭喊,呼叫声被现场的一位工人听到,立即对伤者施救,由于碱灼伤面积94%深II度合并呼吸道重度碱烧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3)苯和苯的衍生物:这类致伤物质多在损伤的基础上伴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中毒。
(4)黄磷(或白磷):由于燃点很低,在空气中能够自燃。既能损伤皮肤,又能引起火焰烧伤。伴随损伤会有经创面吸收,可引起中毒。
3.电烧伤:电烧伤是指电流作用于人体表面和深部组织造成的损伤。
(1)电接触烧伤:与电流直接接触,形成闭合电路所造成的损伤。一般在受损伤的皮肤上均应该有电流入口和出口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创面(图6-2)。电流通过身体组织,不仅会造成深部组织损伤,而且还会引发很多并发症,会危及生命,局部损伤严重会遗留残疾。
(2)电弧烧伤:为电场放电引起的损伤,一般属于电场高温所致。接近电场核心范围时会有电流引起的损害,常见的为电接触烧伤。
(3)电火花烧伤:电流发生短路时,会放出电火花,可以引起闪光性烧伤。其特点为温度高,时间短,创面外观似较严重,实际却因热力穿透的时间短暂损伤创面并不深。
(三)烧伤现场的急救
现场急救是烧伤治疗的起始和基础,是在烧伤现场采取的应急处理。急救是否及时有效,对减轻损伤程度,减轻患者痛苦,减少烧伤后的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场处置中最基本的要求是迅速移除致伤原因,终止烧伤,并使伤员尽快脱离现场和及时给予适当的急救处置。
一般而言,烧伤面积越大,深度越深,则治疗越困难,愈后越差。因此,急救的首要措施是“灭火”,即去除致伤源,尽量“烧少点、烧浅点”。
各种烧伤现场处理:简单地概括为5个字即“冲、脱、泡、盖、转”。
冲:用大量的清水冲洗创面,时间在半小时左右,持续冲洗;
脱:及时脱去烧焦的衣物,避免热力继续加深烧伤深度;
泡:用大量凉水浸泡,时间在半小时以上,既可以止痛又防止深部损伤;
盖:用干净的衣物包裹创面,有条件的可以用冷敷料;
转:安全转运至就近医院。
1. 热力烧伤现场处理
包括火焰、蒸气、高温液体(如沸水、沸油等)、高温金属等,为最常见的致伤
热力烧伤的处理与急救方法:
(1)火焰烧伤
①尽快脱去着火的衣服,特别是化纤衣服,以免继续燃烧使创面扩大加深。
②迅速卧倒,慢慢在地上滚动,压灭火焰。
③用身边不易燃的材料,如雨衣(非塑料或油布)、大衣、毯子、棉被等阻燃材料,迅速覆盖着火处,使之与空气隔绝。
④用水将火浇灭或跳入附近水池、河沟内灭火。
⑤衣服着火时不得站立或奔跑呼叫,以防头面部烧伤或吸入性损伤。并使伤员迅速离开密闭和通气不良的现场,防止吸入烟雾和高热空气引起呼吸道损伤。
⑥已灭火而未脱去的燃烧的衣服,特别是棉衣或毛衣,务必仔细检查是否仍有余烬。以免再次燃烧,使烧伤加深加重。
(2)热液(开水、沸汤等)烫伤
①应迅速脱去被热液浸渍的衣服。
②可用冷水冲,或将烫伤局部浸泡在冷水中,以减轻疼痛和损伤程。
2.化学烧伤一般的灭火和现场处理原则:
(1)所有化学烧伤均应迅速脱去化学物质浸渍的衣服。脱衣动作应该迅速、敏捷,又要小心谨慎。套式衣裙宜向下脱,而不应向上脱,以免浸污烧伤面部,伤及眼部损伤视力。
(2)化学烧伤的严重程度除化学物质的性质和浓度外,多与接触时间有关。因此无论何种化学物质烧伤,均应立即用大量清洁水冲洗至少20分钟以上,可冲淡和清除残留的化学物质。
(3)巧用中和剂:如磷烧伤时可用5%碳酸氢钠。但切不可因为等待获取中和剂,而耽误冲洗时间。应予注意的是,使用中和剂时因发生中和反应可产生热量,有时可加深烧伤。生石灰烧伤,应先用干布将生石灰擦去,如能用软毛刷轻轻刷净则更好。然后再用水冲洗,以免生石灰遇水产热,加重烧伤。
(4)磷烧伤时,应立即扑灭火焰,脱去污染的衣服,用大量流动水冲洗创面,最后将患部浸入水中,洗掉磷,并使残留的磷与空气隔绝。如一时缺水,可用多层湿布包扎创面,以使磷与空气隔绝,防止继续燃烧。禁用任何油质敷料包扎创面,以免增加磷的溶解与吸收,引起更严重的磷中毒。
3.电烧伤现场处理原则
急救时,应立即切断电源,拉开电闸或用不导电的物品(干燥的木棒或竹器等)拨开电源,并扑灭燃火的衣服。在未切断电源以前,急救者切记不要接触伤员,以免自身触电。灭火后,如发现伤员心搏呼吸停止,应在现场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抢救,待心搏呼吸恢复后,及时转送就近医院进一步处理。或在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将伤员迅速转送到最近的医疗单位进行处理。
4.火灾中吸入性损伤:
吸入性损伤(inhalation injury)是热力、烟雾或化学物质等吸入气道,造成鼻咽部、气管和支气管,甚至肺实质的热力和化学损伤及全身化学中毒。随着石油化工制品在建筑、室内装潢及其他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类物品燃烧造成的吸入性损伤明显增多。烧伤患者吸入性损伤的发生率高达32%~38%。死亡原因中三分之一是因窒息而死亡。
吸入性损伤使烧伤的全身性病理生理改变更加严重,病情更加复杂,治疗更加困难。伴有吸入性损伤的烧伤患者病情均较严重,病死率在48%~86%,在火焰烧伤患者中,实际致死的原因多数不是烧伤本身,80%左右的致死原因是燃烧产物吸入导致窒息缺氧或化学毒性作用。提高对吸入性损伤严重性的认识,改进治疗方法,是提高烧伤治愈率的关键之一。
(1)致伤机制
①热力直接损伤分为干热损伤和湿热损伤。干热损伤:干热主要包括火焰及高热空气。剧烈爆炸瞬间产生的高热气浪冲入气道也能造成下呼吸道损伤。湿热损伤:湿热主要指湿热蒸气,其热容量是干热空气的4000倍,且散热慢,可造成下呼吸道和肺泡的损伤。
②化学性损伤 有害化学物质,是烟雾中主要的致伤物质,可损伤呼吸道和肺组织。烟雾中的颗粒比气体具有更强的致伤能力。
③窒息和一氧化碳中毒:吸入性损伤窒息可分为三种情况:
a.在密闭环境中发生物体燃烧,大量消耗空气中的氧气,致使环境中氧浓度急剧下降,在场人员无论是否有烧伤或吸入性损伤,均可能因吸入低氧空气而窒息。
b.吸入刺激性气体,引起喉痉挛,声门紧闭,造成窒息。
c.物体燃烧中释放大量窒息性气体,吸入后引起中毒,甚至窒息死亡。常见的窒息性气体有一氧化碳、氰化氢等。
(2)急救注意事项:
①受伤环境:采集病史要特别注意烧伤现场环境、燃烧物性质和受伤时情景。在密闭和通风不良环境中受伤患者,要警惕有吸入性损伤的可能。有毒气体和腐蚀性化学制品、木材和合成建筑材料不完全燃烧、化学物品燃烧等都很可能引起吸入性损伤。火药、煤气爆炸时能放出大量一氧化碳及其他化学物质,会引起一氧化碳中毒。在现场有呼喊或意识丧失等情况,也可给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②烧伤部位:面颈部烧伤说明热力等致伤因素有可能对呼吸道造成损伤。一般而言,伴有面、颈和前胸部烧伤,特别是口、鼻周围深度烧伤,均应考虑有吸入性损伤的可能。但吸入刺激性腐蚀性气体者不一定伴有面颈部烧伤,在体检时要有所考虑。
③口咽部征象:多数可见鼻毛烧焦,口咽部黏膜充血、水肿、水疱,黏膜剥脱和烟垢残留。
④呼吸道梗阻:伤后第一个24小时内常出现声音嘶哑、咽痛、刺激性咳嗽、吸气性喘鸣或进行性呼吸困难等症状,表明有上气道损伤。其中声嘶和喘鸣是早期最常见而具诊断意义的症状。声嘶表明喉部损伤,喘鸣则表示声门上有水肿、气道痉挛、变窄,应引起高度重视。当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烦躁、喉鸣时,应紧急抢救建立人工气道。
刺激性咳嗽是另一个常见的症状,常呈“铜锣声”,并有疼痛感。早期可能为干咳,痰液较稀薄,以后变稠,也可咳出含炭痰。出现肺泡性肺水肿时,可咳出大量泡沫性痰,有时为粉红色,痰中带血,甚至咯血。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受损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坏死、脱落,由痰中咳出,严重时甚至可见管状坏死黏膜脱落。重度吸入性损伤累及细支气管、肺泡时,呼吸困难常表现为呼吸浅快,频率可达40次/min以上,多伴有哮鸣音,伤后数小时可出现湿性啰音,表明出现肺水肿。
5.常用现场处理的方法
(1)冷水浸泡
对冷水处理应该提高到疗法的高度来认识。冷疗是源于北欧冰岛的一种古老的烧伤急救方法。热力烧伤后尽快给予冷水冲洗或浸泡,及时冷疗可以减少创面余热继续损伤尚有活力的组织,有利于防止热力继续作用于创面使其加深。局部及时冷却还具有减轻疼痛的作用,并可降低创面的组织代谢,通过减少局部的前列腺素而减轻疼痛,减少渗出和水肿。因此,如有条件,热力烧伤灭火后的现场急救中宜尽早进行冷疗。
方法为将烧伤创面在自来水龙头下淋洗或浸入冷水中,水温以伤员能耐受为准,一般宜采用15℃以下的冷水冲洗或浸泡为宜。也可采用冷水浸湿的毛巾、纱垫等敷于创面。冷疗的时间无明确限制,一般掌握到冷疗的创面不再感到剧痛为止,多需0.5~1小时。冷疗一般适用于中小面积烧伤,特别是四肢的烧伤。大面积烧伤时,由于冷水浸浴面积范围较大,患者多不能耐受,尤其是寒冷季节,需注意患者保暖和防冻。大面积烧伤冷水处理的时间不宜过久,以免耽误早期复苏治疗的时机。
(2)冷却疗法
有冷疗敷料,这种敷料涂有一种含93%水分的特殊凝胶,用于烧伤创面后,因水分蒸发而使创面很快冷却,冷却效果可以持续8小时。可为伤部提供一恒定、合适的温度,随时可用。目前,冷敷料在国外已在消防、工矿企业和部队广泛使用。
(3)现场处理合并伤
头面部烧伤时,应首先注意眼,尤其是角膜有无烧伤,并优先予以冲洗。严禁用手或手帕揉擦。
(4)保护创面
对烧伤创面现场急救应不予特殊处理,可采用清洁敷料包扎或用干净被单覆盖创面。 烧伤创面错误的处理方法:用烧碱、高度酒、草木灰及不洁带色的布料包裹创面,创面不涂任何药物,尤其像甲紫类有色的外用药,既影响对创面深度的判断,也增加清创的困难。创面不得涂搽红汞,因可经创面吸收而导致汞中毒。很多人认为用烧碱处理创面可不起水泡,但是用碱后遇水放热导致了创面加深。用高度酒消毒创面,烧伤特别是浅度的烧伤,用酒后病人疼痛难忍,甚至疼痛性休克。我们曾经收治一例1.5岁儿童被热汤(90℃左右)烫伤,家长用酒外涂,患儿在医院整整昏睡了20小时才醒。用草木灰处理创面,烧伤后由于皮肤屏障作用丧失,必定有渗液,小面积的是局部渗液,而大面积的是全身渗液,随着病程的进展,渗液逐渐减少,而用草木灰等外涂,无异于刷涂料,是没用的,只能增加感染的机会。
用退色的衣物包扎创面,会使颜料吸入患者体内,增加脏器的损伤。
(5)现场镇静止痛
烧伤后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烦躁,可给予镇静止痛剂,一般轻度烧伤口服止痛片。用药后患者仍有烦躁不安,可能为血容量不足的表现,应加强抗休克措施,不宜短时间内重复用药,以免造成累积中毒的危险。
1.烧伤面积的估算
烧伤属于有长、宽、高三维度量的立体结构的损伤。烧伤创面的三维度量可以通过估计创面的面积和深度来表示。烧伤创面的面积估计不是依靠精确计算得来的。由实际测量来确定面积的计算虽然精确可靠,但只能用于实验研究,对临床诊疗来说,难以适应急症检查要求,不宜采用。而用估计面积的方法来判断烧伤创面的范围大小,基本上能适合和满足临床诊疗的需要,其方法简便比较实用。
(1)九分法:该面积估计法把成人全身各体表解剖区域以9%的倍数进行估算。该方法明示头、颈部(头皮、面部、颈部)占体表面积的9%;两上肢各占9%(共两个9%);两下肢(包括臀部5%)共46%(共5个9%,加1%);躯干27%(3个9%)。以上各部分总和为100%;外阴1%记入下肢面积。
(2)手掌法:病人的五指并拢,一手掌面积等于本人体表面积的1%,适用于小面积烧伤的估计或辅助九分法的不足。
(3)九分法和手掌法结合应用更有实用价值:特大面积烧伤几乎全身或者大部分体表都是创面;大面积烧伤难得整齐,可以是成片的,也可以是分片的或大、小片、点结合的。中等面积烧伤常见多区分布,可以连片,也可以大、小片、点散在分布。小面积烧伤可以集中,还可以零散分布。单用区域估计法或手掌法估计,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做到得心应手,应将二者合用,便可以发挥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点,并避免其缺点,产生互补作用。
2.烧伤深度的估计法:方法和步骤;烧伤的分度方法较多,目前国际上惯用的是三度四分法,即I度、浅Ⅱ度、深Ⅱ度和Ⅲ度。此法简便,且较实用,特别是战时或平时成批收容时,有利于选择治疗措施。
(1)三度四分法的组织学划分
正常皮肤结构:
①I度烧伤。病变轻,损伤的范围包括表皮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偶可伤及棘状层,但生发层健在,因而增殖再生能力活跃,常于短期内(3~5天)脱屑愈合后不遗留瘢痕。
②Ⅱ度烧伤。根据伤及皮肤的深浅分为:浅Ⅱ度烧伤:伤及整个表皮和部分真皮乳头层。由于生发层部分受损,上皮的再生有赖于残存的生发层及皮肤附件,如汗腺及毛囊等的上皮增殖。如无继发感染,一般经1~2周左右愈合,亦不留瘢痕。深Ⅱ度烧伤:烧伤深及真皮乳头层以下,但仍残留部分网状层。由于真皮的厚度不一,烧伤的深浅也不一,故深Ⅱ度烧伤临床变异较多。浅的接近浅Ⅱ度,深的则临界Ⅲ度。由于真皮内毛囊、汗腺等皮肤附件的残存,仍可再生上皮,成为修复创面的上皮小岛。如无感染,一般需3~4周创面自行愈合,如发生了感染,破坏了皮肤附件或上皮小岛,创面需手术植皮方能愈合。
三度四分法的组织学划分:由于深Ⅱ度创面未被增殖的上皮小岛覆盖之前,就有一定量的肉芽组织形成,故愈合后可存留不同程度的瘢痕及瘢痕组织收缩引起的局部功能障碍。而且由上皮小岛增殖的上皮多较脆弱,缺乏韧性和弹性,摩擦后易发生小水疱而破损,使创面再现,成为烧伤残余创面发生的原因之一。
③Ⅲ度烧伤。一般指全层皮肤的烧伤,除表皮、真皮及皮肤附件全部毁损外,有时可深及脂肪、肌肉甚至骨骼、内脏器官等。故深度烧伤的含义较广,代表的严重程度也不一致。曾有人将深及肌肉、骨骼或内脏器官的烧伤称为Ⅳ度烧伤。但在早期,深在的损伤往往被毁损而未脱落的皮肤遮盖,临床上不易鉴别,加之其治疗原则基本一致,故较少采用。由于皮肤及其附件全部被毁损,创面已无上皮再生的来源。创面修复有赖于手术植皮或上皮自周围健康皮肤长入。
(2)三度四分法的临床表现:
①I度烧伤。又称为红斑性烧伤,局部干燥,疼痛,微肿而红,无水疱。3~5天后局部由红转为淡褐色,表皮皱缩、脱落、露出红嫩光滑的上皮面而愈合,不留瘢痕,可有短时间的色素沉着等改变。
②Ⅱ度烧伤。浅Ⅱ度烧伤,又称水疱性烧伤,局部红肿明显,有大小不一的水疱形成,内含黄色(或淡红色)血浆样液体或蛋白凝固的胶胨物。水疱破裂后,可见潮红的创面,质地较软,温度较高,疼痛剧烈,痛觉敏感,并可见无数扩张充血的毛细血管网,呈脉络状或颗粒状,伤后1~2天更为明显。愈合后不留瘢痕,可有时间不等的色素沉着。
③Ⅲ度烧伤。又称焦痂性烧伤。由于损伤程度不同,局部表现可为苍白、黄褐、焦黄。严重者呈焦灼状或炭化,皮肤失去弹性,触之硬如皮革,创面干燥,无渗液、发凉,针刺无痛觉,拔毛不痛。可见粗大的栓塞的血管网(系真皮下血管丛栓塞),如树枝状,多在伤后即可出现,尤以四肢内侧皮肤薄处多见。但有时需待1~2天,特别是烫伤所致者,需待焦痂干燥后方显出。
(3)烧伤深度的鉴别诊断和注意事项:烧伤深度的估计主要是根据临床表现,现将各度的主要特点归纳、列表如下,以便鉴别诊断时参考。一般情况下,如果观察细致,又熟知各度的特点,多可做出较正确的估计。但由于各度的划分是人为的,各度之间尚有移行或交错部分,同一部位的烧伤深浅也非完全一致,此外尚有其他因素,诸如致伤原因、皮肤厚度等均可影响临床表现。致使深度的估计有时会发生错误或困难。为了尽量减少临床估计深度的误差,现将通常易于忽略的有关事项列后,提请注意。
①人体不同部位,皮肤厚度不一,因而同一条件下的烧伤所引起的损伤深度也不一样,皮肤较厚的部位烧伤较浅,如足底、背部,深度烧伤的发生率较四肢为少,而手背等处皮肤较薄,烧伤容易偏深。
②同一部位的皮肤,因年龄、性别和职业等不同,其厚度也不一,如小儿皮肤较成人为薄,女性较男性为薄,因而小儿烧伤往往将深度估计偏浅,应注意。
③烧伤原因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尽一致。酸碱烧伤不同,酸烧伤后,表层蛋白凝固、变色,容易估计偏深,碱烧伤使脂肪皂化,有一继续加深过程,如不反复观察,估计容易偏浅。电烧伤常常较深,磷烧伤时,由于磷颗粒的氧化燃烧,除放出热量,尚可形成五氧化二磷(P205)或磷酸,故在一段时间内,对皮肤的损伤有一加深过程。因而要根据烧伤原因,多次反复观察后判断。
④皮肤的隔热作用较大,散热也慢。烧伤发生后,虽然脱离了热源,但在一段时间内热力仍可继续渗透,使创面加深。
⑤临床上,为了方便起见,常将I度和浅Ⅱ度合称为“浅度烧伤”,深Ⅱ度和Ⅲ度烧伤合称为“深度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