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防灾避险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平安校园 >> 防灾避险 >> 正文

[防震避灾]地震安全逃生手册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3年05月03日   文章点击数:  【打印】

 

地震安全逃生手册
 
第一章 地震安全逃生手册
本章旨在帮助你和家人学会未雨绸缪,以便在大地震时逃生。
事先进行准备,可以减少地震带来的冲击。做一些适当的应急储备,并告诉你的家人在灾难中和灾难之后该做些什么。
当灾难发生时,你很可能在72小时之内得不到任何救助。因此,至少要学会如何撑过这72个小时。
地震中地面的运动一般不会造成直接伤亡。大多数伤亡是由建筑物的坍塌以及次生灾害造成。
第一节 日常准备从细从精
物资储备
为突发状况准备趁手的应急物品。
1.
每人每天至少需储备3.8升的水,并按此标准一次备够72小时之用。一般情况下,一个活跃的正常人,光饮用水每天就需要消耗1.9升。为了保证足够的量,应考虑以下因素:
(1)个体需求量因年龄、体质、活动量、饮食、气候等而有差异;
(2)儿童、哺乳期妇女、病人需水量更大;
(3)高温天气会使需水量成倍增加;
(4)医疗紧急情况会需要更多的水。
建议你购买一些瓶装水。要注意保质期。
如果你准备用自己的容器装水,你应该从军用品或者野营用品专门店购买那种不漏气的、专门储存食品的盛水容器。在装水之前,要用餐具专用洗涤剂和水清洗容器,并用水冲净,以免洗涤剂残留。容器内的水必须定期更换。除了水之外,还需要一些净化用的药片,比如哈拉宗(Halazone)、高碘甘氨酸(Globaline),但在使用这些药片之前,一定要先看看瓶子上的标签。请向专业人士或医护人员咨询上述药品的使用!
2.食品
准备足够72小时之用的听装食品或脱水食品、奶粉以及听装果汁。干麦片、水果和无盐干果是很好的营养源。
请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选择那些让你容易口渴的食品。选择无盐饼干、全麦麦片和富含流质的罐装食品。
(2)只储备无需冷藏、烹饪或特殊处理的食品,类似食品可供选择的有很多。
(3)别忘了应包括婴儿和特殊饮食需要者的食品。你还应该准备一些厨房用具和炊具,尤其是手动开罐器。
3.应急灯和备用电池
在你的床边、工作地点以及车里放一盏应急灯。不要在地震后使用火柴或蜡烛,除非你能确定没有瓦斯泄漏。
4.便携式收音机等
大多数电话将会无法使用或只能供紧急用途, 所以收音机将会是你最好的信息来源。如有可能,你还应当准备电池供电的无线对讲机。
5.急救箱和急救手册
在家里和车里准备一个急救箱,同时,备一本由本国红十字会制作的《标准急救和个人安全手册》或类似手册。让你的家人学习一些基本的急救和人工呼吸课程。
6.灭火器
在你的家里和车里都要配备灭火器。一些灭火器仅适用于特定的火源——电引发的火灾、油脂引发的火灾,或者煤气引发的火灾等。ABC(多用途干粉)灭火器可安全使用于任何种类的火源。当地消防部门可以教你如何正确地使用灭火器。
7.特殊用品
准备必要的特殊用品,比如药品、备用眼镜、隐形眼镜护理液、助听器电池、婴儿物品(婴儿食品、尿布、奶瓶和奶嘴)、卫生用品(小湿巾和手纸)等家人所需的物品。
8.重要文件和现金
确保在自动取款机、银行和信用卡系统瘫痪时,有足够的现金可用。同时,保留信用证明、身份证和一些重要文件的复印件,比如存折、保险单和财务记录等。
9.工具
除了准备一个管钳和一个可调扳手(用来关闭气阀和水管),你要有一个打火机、一盒装在防水盒子里的火柴和一个用来呼叫援救人员的哨子。
10.衣服
如果你所处的地区天气寒冷,必须要考虑保暖。地震过后你可能无法取暖,要考虑到御寒衣服和睡觉用品。确保每个人有一整套换洗的衣服和鞋子,这包括夹克衫或外衣、长裤、长袖衫、结实的鞋、帽子、手套和围巾、睡袋或暖毯(每人一件)。
11.宠物用品
为你的宠物寻找一个安全的地点,准备一些必需品,确保你的宠物有准确的身份证明以及最新的兽医登记,同时准备好一个宠物笼和一条皮带。
抗震准备
地震发生时,你应该关闭家中的水电设施来降低灾害风险。平时要教会能担负起责任的家庭成员如何关闭燃气阀门、电闸以及水阀。如果你需要更多关于水电设备的信息,请向当地供电、供水和燃气供应部门咨询。
一定要确保:
(1)切断保险丝或跳闸;
(2)关闭煤气阀门;
(3)关闭自来水阀门。
隐患排查
你可以通过在家中进行“地震隐患排查”来寻找地震中可能出现的隐患。你需要做的只是巡视你的房间,设想地震时房中会发生什么,用你的常识来进行预测,找出隐患。
一些可能的隐患有:
(1)在地震中可能会倒塌的又高又重的家具,比如书架、橱柜,或是定制的组合柜,应当设法固定;
(2)可能会从管道上脱离并碎裂的热水器;
(3)可能发生移动、扯坏煤气管道或电线的物品;
(4)悬挂在高处较重的盆栽植物,有可能脱钩坠落;
(5)挂在床上方较重的相框或镜子,有可能在地震中坠落;
(6)橱柜或别的柜子剧烈晃动时,柜子的插销可能会松动打开;
(7)放置在开放式储物架上的易碎品或重物可能会坠落摔碎;
(8)石制烟囱可能压垮无支撑的房顶并崩塌;
(9)易燃液体,如油漆及清洁剂,应储存于车库或是室外储物室中(而不是室内)。
请设法逐个排除这些隐患,妥善安置各种重物,把不妥的重物重新放置。
防震演习
当发现房屋开始摇晃时,第一时间就能确知去哪儿躲避非常重要。如果在地震发生前就做好了准备和演习,你和家人就能在察觉震感的第一时间及时、正确地作出反应。防震演习可以让每个家庭成员知道如何应对地震。
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知道各个房间的安全及危险地点在哪里:
(1)安全地点:最佳安全点是坚固的家具下面或旁边,例如书桌或其他硬质桌子之下;有支撑的拱廊下,紧贴内部承重墙的地方也较安全;
(2)危险地点:窗户、悬挂物件、镜子、壁炉以及较高的未固定家具边。
通过亲身体验如何在安全地点安身来巩固这些知识,对儿童尤其重要。
在进行以上演练后的几天或几周内,进行紧急演练,以巩固知识。
做好应付震后受灾情况的身心准备。
第二节 避震逃生冷静应对
如何安全度过地震
当地震还在持续时,将你的活动范围限制在周围某个安全地点几步以内,在晃动停止、确认安全后再离开室内。
1.如果你在室内
蹲下,寻找掩护,抓牢——利用写字台、桌子或者长凳下的空间,或者身子紧贴内部承重墙作为掩护,然后双手抓牢固定物体。如果附近没有写字台或桌子,用双臂护住头部、脸部,蹲伏在房间的角落。
远离玻璃制品、建筑物外墙、门窗以及其他可能坠落的物体,例如灯具和家具。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在床上,请待在那里不要动。抓紧枕头保护住你的头部。如果你上方有可能坠落的重型灯具,请转移至最近的安全地带。
在晃动停止并确认户外安全后,方可离开房间。地震中的大多数伤亡,是在人们进出建筑物时被坠物击中造成的。
要意识到可能会断电,火警以及自动喷淋装置可能会启动。
切勿使用电梯逃生。
2.如果你在室外
待在原地不要动。
远离建筑区、大树、街灯和电线电缆。
3.如果你在开动的汽车上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快靠边停车,留在车内。
不要把车停在建筑物下、大树旁、立交桥或者电线电缆下。
不要试图穿越已经损坏的桥梁。
地震停止后小心前进,注意道路和桥梁的损坏情况。
4.如果你被困在废墟下
不要点火柴。
不要向周围移动,避免扬起灰尘。
用手帕或布遮住口部。
敲击管道或墙壁以便救援人员发现你。可能的话,请使用哨子。在其他方式都不奏效的情况下再选择呼喊——因为喊叫可能使人吸入大量有害灰尘并消耗体能。
地震过后注意事项
1.检查伤情
如果有人呼吸停止,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如有流血的外伤,立即直接压迫伤处止血;不要移动重伤员,除非有伤情扩大的紧急危险;用毛毯包裹伤员,以保持体温。
随身携带用干电池供电的收音机,以获取最新的救援消息和新闻报道。
临海居住的人们要警惕可能会引发的海啸。海啸是地震引发的海浪。若当地政府发布了海啸预警,要意识到危险的海浪正在逼近,这时要尽快撤到内陆的高地。
不要使用电话,除非伤势严重。
当附近有掉落的碎片和玻璃碴时,一定要穿鞋。
2.检查隐患
尽可能熄灭火苗。如果火势已无法熄灭,要迅速离开家中,尽可能通知消防队,并提醒邻居。
用干电池供电的手电筒检查房屋。进屋前就要打开手电筒,因为如果屋内煤气泄漏,打开手电筒可能会引起火花。检查燃气管道、电线和水管,检查电器的受损情况。如果闻到煤气味,或看到管道破裂,要关掉从外面进屋煤气管道的主阀门。在供电局来你家做安全检查之前,不要再合上电闸。
谨记:在燃气闸关闭后,必须由专业人员重新打开。不要点燃火柴来寻找燃气泄漏处。
注意:若怀疑煤气管道泄漏,不要拨动电源开关或使用电器,因为产生的火花会点燃泄漏的燃气。
如果家里电线受损,要切断电源。如果情况不安全,要离开房屋,寻求救援。
切莫触摸掉落的电线或受损的电器。
检查建筑是否有裂缝和损坏,尤其是烟囱与砖墙周围。如果建筑有坍塌的迹象,要迅速撤离。除非确定烟囱没有受损,也没有裂缝,否则不要使用壁炉。
清除溢出的药品、漂白剂、汽油和其他易燃易爆液体。
如厕前要检查水管与下水管道,确保它们完好无损。
塞好浴缸与水槽的下水口,以免污水倒流。
检查水与食物供应。如果水源被切断,可使用热水器里的水或融化食用冰块救急。扔掉所有可能会变质或受污染的食物。
检查壁橱和食橱, 开门要当心。 注意躲避架上可能掉落的物品。
紧急状态下, 如需做饭, 只有在户外才能使用木炭和煤气烤架。
不要驾车,除非情况危急。不要穿越受灾区域去看热闹,这样只会妨碍救援行动。为使救援车辆通行无阻,要保持街道畅通。谨防余震。余震虽然一般较主震弱,但也足以造成进一步损害,并使建筑物更脆弱。除非警方、消防队或救援组织请求你提供协助,否则请远离受损害的区域。
附录 重要电话号码及联系地址
地震时你和家人可能会失散,所以,请在以下的空白处记下重要信息,以便失散后相互联系。记住,在大地震后的24小时内,如非紧急情况,请不要打电话。
              的工作地址:             
              电话/手机:             
              的工作地址:             
              电话/手机:             
              的学校地址:             
              电话/手机:             
              学校采取措施:让学生留在学校 疏散学生
              的学校地址:             
              电话/手机:             
              学校采取措施:让学生留在学校 疏散学生
一位外地亲友的名字和电话/手机号:             
应急物资存放地:             
 
第二章 灾后搜救
地震之后,救灾指挥者在没有检查所有空穴之前,在尚未完成“选择性建筑物残骸清除”之前,在所有希望还没有都消失之前,绝不能轻易放弃或延迟搜救。
多坚持一天,也许就能多挽救一条生命。
第一节 搜救要点
(1)幸存者可能在坍塌建筑物中的蜂窝状空穴存活2~3周以上。在完全排查所有空穴之前,或搜救时间已超过3周之前,绝不轻易放弃。
(2)为达到最高效率,搜索和营救应由独立团队完成。
(3)当使用不能直接确认幸存者存在(如目视、对话)的搜索方式(搜救犬、声学仪器)时,须由两个独立搜索分队确认,以保证之后的营救工作有的放矢。
(4)搜救区域必须严格戒严,并最大可能保持安静。
(5)使用固定、醒目的符号对已经完成搜索的区域进行标识,以节约宝贵的时间和人力。
(6)在搜救人力、资源、时间有限时,须对搜救地点的优先级进行选择。
(7)每个营救地点都必须指定一人专门负责协调,统一指挥,全权进行人员调度。
第二节 搜索
搜索手段
1.搜救犬搜索
搜救犬分队通常由两只搜救犬及其驯犬师和一名队长组成。任务开展初期一般部署两支搜救犬分队参与搜救。
搜救犬分队队长对被搜索区域的地形、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后,标示出所有重点信息,并将结果报送指挥部。
一支搜救犬分队发现有幸存者的可疑区域后,队长应将该分队调离该区域。同时派遣一支分队对该区域再次搜索。如果第二支搜救犬分队确认该区域有幸存者,则标记该区域。队长随后将标记结果报送搜救行动指挥部,以便采取后续营救行动。
2.技术搜索
主要使用声波、振动监听设备进行搜索。如必要,也可使用光导纤维设备、红外热成像(如果条件许可)等设备。
应使用大功率扬声器或其他设备,向废墟中的幸存者喊话。幸存者应发出重复信号(如连续敲墙),搜索区域应尽量保持安静。随后,应另派一位仪器搜索人员对可疑地区进行确认,并将标记结果尽快报送搜救行动指挥部。
光导成像设备可精确定位废墟空穴中的幸存者,配合混凝土锤或钻使用尤为有效。搜救人员可在坍塌建筑物表面钻观察孔,用光导成像设备快速侦测。该设备可以清楚看到幸存者,通常不需要进行二次确认。操作人员应对该区域地形、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并标示可用信息,以便开展后续救援行动。
3.人工搜索
在受灾区域内部署人工搜索,直接对空穴和狭小区域进行搜索,寻找幸存者。搜索人员也可排成队列倾听幸存者发出的声音。
使用大功率扬声器或其他喊话设备向被困的幸存者喊话并给予指示,搜索人员仔细倾听并标示出有声音的区域。
搜索策略
搜索策略用于大规模搜索的优先级确定,以下两种策略可以用来判断如何合理安排搜索资源。
(1)将待搜索区域分区。根据灾区面积和可支配资源数量,搜索区域可按城市街区或其他易辨标准划分。按照面积比例将资源配置到每个待搜索区域。这种方式对于面积较小的搜索区域较为适用,但对于较大的区域(如一个城市或城市的一部分)来说,因资源有限,并不实用。
(2)针对不同类别的受灾地区设置搜索优先级。最可能有幸存者的地区(根据建筑类型来判断)以及潜在幸存人数最多地区(根据受灾建筑的用途判断)应给予优先考虑。例如学校、医院、养老院、高层建筑、复合住宅区和办公楼等,应优先开展搜救行动。
搜索队伍
地震搜索行动通常配置两支搜索分队,每支均可作为首发队伍或后续队伍,从而持续交替执行任务。
1.人员配置
一支搜索分队应该包括:队长、搜救犬专家和技术搜索人员等。
队长:分队的领导者,概括情况并记录信息,与指挥部联络沟通,描述细节和提出建议。
搜救犬专家:执行搜救犬搜索并对发现的幸存者进一步确认。
技术搜索人员:执行电子仪器搜索。
医疗急救人员:为幸存者及参与搜救人员提供医疗急救处理。
结构专家:评估建筑物稳固性,并提出支撑加固建议。
有毒物质处理专家:监测搜索区域及周边空气状况,评估、鉴别并标记出毒物的威胁。
营救专家:对搜索分队进行辅助,包括为电子监视设备(相机、摄像机)钻孔摆放,并负责设置监听措施。
2.执行操作
对受灾区域内建筑物进行侦查评测,包括建筑物结构、估测和系统报告;幸存者位置确认;对于危害的鉴别和标示,评判一切潜在危险,例如建筑物的悬空部分、结构不稳或者潜在坍塌区域、有害物质、煤气、水电等。
危险区域应该用警戒线标示并管制;对受灾区域内部及周边的基本空气情况进行评估。
对搜索区域进行信息概括并列出所有需要注意的问题,向搜救行动指挥部报告搜索发现,并就搜救优先顺序安排提出建议。
3.必要装备
电锤钻、凿岩机;
电子监视设备(相机、摄像机);
监听设备;
空气监测设备;
标记材料(如粉笔);
 警示设备;
医药急救包;
个人工具包(人手一套)。
第三节 营救
统一指挥
每个营救地点必须指定一人专门负责协调,统一指挥。负责人拥有现场的全权人事调动权,可跨编制调度现场救援人员。
大型搜救行动有时需要两支或多支营救分队合作。搜救行动指挥部应指定一队的队长为全权负责人(人事任命一定要传达给每个搜救人员),并配备一名安全负责人。
获得营救分队以外的人员或组织帮助是很必要的。这些帮助可来自于军人、公用设施承包商、重型设备操作人员等。搜救行动指挥部应及时协调获得这些外部资源的协助。
为了安全和提高搜救效率,必须制订并遵守人员出入救援地点的规定。
与此同时,营救专家应严格管理整个受灾地区,包括关闭所有水、电、煤气等基本设施,确认和标示高危地带,确定营救区域,清除无关人员,安排场地进行器械装备等。
评估机会
坍塌现场的搜救行动可分为5个阶段:
1.第一阶段
评估坍塌区域:搜索区域内的可能幸存者(在地面上或被掩埋) ;评估结构稳定性;评估水电气设施状况,并关闭设施以确保安全。
2.第二阶段
迅速、安全地转移地面幸存者。
3.第三阶段
搜寻并探察所有空隙和坍塌建筑物中的空穴,以发现可能的幸存者。本阶段可使用喊话设备;只有经过训练的搜救犬或搜救人员才可对空穴或可进入空间进行搜救。
4.第四阶段
确定幸存者位置后,使用特殊工具和技术,有选择性地移除建筑物残骸。
5.第五阶段
大规模清理。通常在所有已知幸存者均被安全转移后才可实施大规模清理。
艰难抉择
在营救资源不足以同时应付所有搜救机会时,须迅速决定营救先后。发生这种情况时,营救分队必须考虑以下的因素,确定所有搜救机会的优先级:
幸存者生还的可能性和耐久能力;
搜救难度和所需时间;
搜救行动的预计结果(例如对一人的救援应让位于对两名或多名幸存者的救援);
搜救人员的安全。
地点设置
在开展搜救工作之前,必须立即将受灾区域设为禁区。只允许搜救队伍和其他救援人员进入,并保证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在工作区域周围设置封锁线并划出坍塌或危险区域,该区域只限搜救队中负责搜救工作的主要队员进入。
建立营救工作点时,必须优先完成以下规划:
出入道路:必须保证人员、工具、装备及其他后勤需求顺利出入。另外,对出入口进行有效控制,以保证幸存者或受伤的搜救人员迅速撤离。
紧急集合区域:搜救人员紧急撤退时的集结地。
医疗援助区:医疗小组进行手术以及提供其他医疗服务的地方。
人员集散区:暂时没有任务的搜救人员可以在这里休息、进食,一旦前方发生险情,这里的预备人员可以马上替换。
装备集散区:安全储存、维修及发放工具及装备的地方。
建构仓库:存放搜救行动中所需要的建筑材料,并在行动时分发。
专业协作
在营救队伍中应该有建筑结构专家。
危险材料专家应当协助搜救队鉴定危险物品、评估建筑物周围和内部空气状况及后续的再次评估。
医学专家应当提供医学评估,对幸存者实施救治。搜救人员应当确保医疗人员尽快接触到幸存者,这可能需要临时停止搜救工作。
重型设备专家应当在使用起重机、重型搬运机等设备时提供建议。另外,他们必须作为搜救人员和设备操作人员之间的联络员,保证双方有效地沟通。
技术信息专家对营救行动的进展进行记录。
搜救团队主管需要整合其他人员,包括公用事业、执法、军队及志愿者。
安全保障
必须事先让所有参与搜救人员明确了解警示信号和撤退流程。比如,警报可以按下述方案鸣响:
暂停行动/保持安静:一声长笛(持续3秒);
撤离该区域:三声短响(每次1秒),暂停一下,再次重复,直至所有成员撤离;
重新开始行动:一长一短。
第三章 灾后卫生防疫指南
人们常常会误解自然灾害与传染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人们会从尸体联想到传染病,从而引发恐惧并常常认为“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然而,灾后疫情暴发的风险主要与是否有安全的水源和卫生设施、人群密度、人群自身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医疗服务等相关,与当地的疫病生态相互作用,并最终影响传播性疾病暴发风险的大小以及感染人群的死亡率。
第一节 灾后卫生指南
水源安全、卫生条件、场所
持续提供安全饮用水的保障,是大灾后最重要的一项防疫措施。氯化物是可以广泛获得、廉价易用的药品,用它可以有效抑制水中的大多数病原菌。人员安置计划必须能够提供足够的水源,保证卫生条件以及每个人都需要有相应的空间。
基础医疗护理条件
最基本的医疗护理条件对于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常见病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同样重要的是提供进入二级和三级医护设施的渠道。
以下一些措施可以减轻传染病的影响:
(1)尽早诊断和治疗腹泻及急性呼吸道感染,特别是那些5岁以下的幼儿;
(2)在疟疾高发区尽早诊断和治疗疟疾,发烧24小时内,用青霉素为主的综合疗法来治疗恶性疟疾;
(3)针对主要传染性疾病的医护和防治措施;
(4)正确的伤口清洁和护理,伴随灾后的伤口处理,应予以注射破伤风疫苗(适当选择有或没有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的疫苗) ;
(5)提供必要的药品,设置一个医疗应急箱,例如处理腹泻病的口服补液盐、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抗菌素等。
因此,在传播卫生知识时,宣教重点在于:
(1)好的洗手习惯;
(2)安全的食物准备方式;
(3)煮沸水或氯化处理水;
(4)发烧的早期诊治;
(5)在疟疾高发区,使用杀虫剂处理过的蚊帐;
(6)与当地疾病流行情况相适应的传病媒介控制。
第二节 灾后防疫
监测和早期预警系统
尽早发现有流行倾向的病例是保证迅速控制疫情的关键。监测和早期预警系统应及早建立,以发现疾病的暴发并监控当地重要的流行病。
监测系统是否应包括某种重点疾病,应基于对该传染病危险性的系统评估。
医疗工作者应该训练识别重点疾病,并且迅速向上级卫生部门汇报。
为应对疾病暴发,需要有迅速进行化验采样、储存和运输样本的手段,以便进一步监测研究。
免疫
在之前没有进行广泛接种的地区,大规模麻疹免疫和补充维生素A非常重要。对于那些在15岁以下人群中接种覆盖率低于90%的区域里,应该尽快进行大面积地接种麻疹疫苗。接种的优先年龄段应该在6个月到5岁,如果资源足够的话,可上至15岁。
目前不推荐伤寒疫苗用于大面积预防伤寒病。根据当地的情况,可以把接种疫苗与其他预防手段结合, 防止伤寒在灾区的暴发。
一般来说,不推荐使用甲型肝炎疫苗用于防止该病在灾区的暴发。
霍乱疫苗的后勤相关工作的复杂性限制了它的广泛适用。尽管它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是有帮助的,但并不能替代足量水和好的卫生条件。相对于其他公共卫生条件的重要性,霍乱疫苗的有效性还未在灾难波及地区得到评估。
预防疟疾和登革热
对疟疾需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这应该建立于对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广泛评估的基础上,主要包括寄生虫类别和病菌携带源等。
灾后的大水可能推迟蚊子数量的滋长,这就给我们时间来实施预防措施,比如在室内喷洒杀虫剂,或者重新处理和安置经杀虫剂处理过的捕蚊网,特别是在那些之前已经在使用长效杀虫剂的地区。
在恶性疟疾发病的地区,应该提供免费的青霉素为主的综合治疗。而且尽快发现发烧的病例对减少死亡人数也很必要。
对于登革热,主要的预防措施应该集中于对病原携带源的控制。在社区里,应该重点动员民众消除蚊子的滋生地并进行卫生教育,具体来说:
(1)保证所有储水的器皿随时用盖子封闭;
(2)清除和破坏有可能存水的器皿或残骸,比如瓶子、轮胎、罐子。
第四章 灾难心理干预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遭受打击,目睹死亡和毁灭,会造成焦虑、紧张、恐惧等急性心理创伤,甚至留下无法弥补的长久心理伤害。灾难发生后及时进行心理援助,可以帮助灾难亲历者最大限度地利用积极应对技能,面对和走出可能的心理阴影。抢险救援人员的心理疏导也不能忽视。满目疮痍的灾难现场会带给他们极大的心理压力。本章摘选美国民间救援组织社区紧急搜救队(CERT)的灾后心理救助课程,仅供参考。
第一节 灾后心理反应简述
遭遇灾难后,人通常会经历一系列心理反应,以下是一些较为普遍的反应:
(1)兴奋或生气,拒绝他人帮助,没有食欲;
(2)自责或责备他人,情绪不稳,伴有头部或胸部疼痛;
(3)拒绝与他人沟通,将自己封闭起来,拉肚子、胃疼、恶心;
(4)惧怕回忆,极度活跃,感到头晕、麻木或不知所措;
(5)大量饮酒和服用药物,感觉无助;
(6)常做噩梦,难以集中精神,记忆力减退;
(7)失眠、抑郁;
(8)疲劳、无力。
第二节 援助生还者
生还者阶段心理反应
从灾难发生到灾后,当事人会经历一系列心理和生理反应,这些反应的强度和类别因人而异,与当事人是否有过相同的经历、被困时间的长短以及生存所需是否得到满足等因素都有关联。一些研究显示,随着灾难的发生,当事人的情绪会经历几个截然不同的阶段。
1.受冲击阶段
灾难发生的一刹那,很多人并不会感到害怕,有人甚至没有任何情绪波动。此时,人的活动只是下意识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
2.整理阶段
生还者在评估自己的损失后,立即开始搜索其余的幸存者。此时,人们会自发地组成搜索、营救以及紧急医疗救助等应急救援组织。
3.营救阶段
救援小组开始指挥营救工作,此时,生还者对于救助人员均报以绝对信任,并且会无条件服从,跟从他们迅速地聚集在安全地带,因此,救援人员最好穿着标志醒目的衣服,以便生还者迅速找到他们。
4.恢复阶段
此时,有些人可能会抱怨救援工作进展得不够迅速,甚至联合起来抵制救援人员,这种反应可能和幸存者接下来要面临寻找临时住所、与保险公司交涉赔付等问题引发的紧张情绪有关。
应对
1.自我缓解心理压力要诀
面对如此大的冲击,在灾难发生后,尽快让我们回复日常的生活状态是最重要的。以下就是一些简便的方法可以用来帮助自己。
(1)保证睡眠与休息,如果睡不好可以做一些放松和锻炼的活动;
(2)保证基本饮食,食物和营养是我们战胜疾病创伤和康复的保证;
(3)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亲友及相关人员表达。
(4)不要隐藏感觉,试着把情绪说出来,并且让家人一同分担悲痛;
(5)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逃避和别人谈论自己的痛苦;
(6)不要阻止亲友对伤痛的诉说,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痛苦,是帮助他们减轻痛苦的重要途径之一;
(7)不要勉强自己和他人去遗忘痛苦,伤痛会停留一段时间,是正常的现象,更好的方式是与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一起去分担痛苦。
2.救援者对灾民心理援助
心理援助的注意点
(1)一定要满足他们基本的食物及避难场所的需要以及一些紧急医疗救护,最好能够不断提供关于如何简单、准确地取得这些资源的信息;
(2)对愿意分享他们的故事和情感的生还者,一定要聆听,记住,在感受方式上没有对和错;
(3)一定要友好和富有同情心,即使他们很难相处;
(4)一定要给他们提供关于灾难、损失和救援努力的准确信息,这有助于他们了解目前的情况;
(5)尽量帮助他们联系朋友及亲人;
(6)尽量让一家人待在一起,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以及其他亲人在一起;
(7)尽量给他们切实可行的建议,使他们可以帮助自己;
(8)告诉他们目前所提供救援服务的种类及所在位置,引导他们得到可以获得的帮助;
(9)如果你知道还有更多的帮助和救援力量正在赶来,一定要在他们表现出害怕和担心的时候进行提醒。
心理援助的禁忌
(1)一定不要强迫生还者向你诉说他们的经历,尤其是涉及隐私的细节;
(2)一定不要只给简单的安慰,比如:“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或者“至少你还活着”等;
(3)一定不要告诉他们你个人认为他们现在应该怎么感受、怎么想和如何去做,以及之前他们应该怎么做;
(4)一定不要空许诺言;
(5)一定不要在需要这些服务的人们面前抱怨现有的服务或是救助活动。
第三节 救援者减压
救援人员和受灾的当事人一样会产生情绪反应,这是我们应该记住的很重要的一点。
救援人员应该留意自己和身边的同事所发出的心理受创的信号,并采取措施缓解压力。比如多锻炼、注意休息和增加营养都是缓解压力的方法。对于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1.无论生还者还是救援者,一旦他们的情绪波动有所显露,救援团队应该及时进行干预
心理学家鼓励开诚布公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为了避免“情绪超负荷”,在不影响救援工作的前提下,应该鼓励生还者和救援者毫无隐瞒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旁人需要做的只是倾听,而不要试图左右别人的感受。
2.打好心理预防针
救援小组应该对自己的成员负责,在救援工作开始前,团队管理者应该事先告知组员将会看到的景象以及他们由此会产生的情绪反应,让组员做好心理准备。
3.强调团队合作
和其他组员互相分担工作量和倾诉心理压力,有助于缓解压抑情绪。
4.人员轮换
为避免过度疲劳,应该督促营救队员进行休息、轮流上岗。
5.督促队员休息
队员在救援过程中精力高度集中,往往连续工作数小时,顾不上休息。此时,救援小组的管理人员要督促队员到离受灾现场远些的地方休息,从而缓解他们因灾难现场而引发的紧张情绪。
6.准备足够营养品
要督促他们暂停手中的工作,吃东西、饮水补充体力。最后准备一些电解质饮料,不要提供含咖啡因和糖分的饮料。
7.鼓励互相倾诉
鼓励队员将自己的感受向身边的队友诉说。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8.不要突然调离组员
当救援工作进入尾声时,团队管理者应该逐步调离组员。先将他们从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调往比较严重地区,之后再派往受灾相对轻微的地区。如果突然之间将他们调离,会对他们构成额外的心理负担。
此外,在每天的救援工作结束后,管理者应该组织任务报告会议,鼓励救援人员描述他们所见到的景象、遭遇的困难以及心理感受。富有经验的营救人员发现这些措施都很有助于缓解压力。如果必要,最好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的帮助。
第五章 地震次生灾害的防范
地震次生灾害一般是指地震强烈震动后,以震动的破坏后果为导因而引起的一系列其他灾害。
如:地震发生后,可能引起火灾、毒气污染、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滑坡和泥石流、水灾;沿海地区可能遭受海啸的袭击;冬天发生的地震容易引起冻灾;夏天发生的地震,由于人畜尸体来不及处理及环境条件的恶化,可引起环境污染和瘟疫流行等等。
第一节 地震次生灾害的种类
地震发生后,可能引起火灾、毒气污染、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滑坡和泥石流、水灾;沿海地区可能遭受海啸的袭击;冬天发生的地震容易引起冻灾;夏天发生的地震,由于人畜尸体来不及处理及环境条件的恶化,可引起环境污染和瘟疫流行;另外,震时有的人跳楼,公共场所的群众蜂拥外逃可造成称为“盲目避震”的摔、挤、踩等伤亡;大地震后由于人们的恐震心理、地震谣传或误传,还可出现不分时间、不分地区“盲目搭建防震棚”灾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些新的次生灾害也可能出现,如高层建筑玻璃损坏造成的“玻璃雨”灾害;信息储存系统破坏引起的称为“记忆毁坏”灾害等。
第二节 城市地震次生灾害
地震火灾产生的原因
(1)炉火引起火灾。炉火包括民用炉火和工商业用炉火。由于地震震动,炉具倾倒、损坏引起火灾。目前,该类火灾在我国占主要比例。
(2)电气设施损坏引起火灾。强烈地震时,电气线路和设备都有可能损坏或产生故障,有时还会发生电弧,引起易燃物质的燃烧,产生火灾。
(3)化学制剂的化学反应引起火灾。化验室、实验室、化学仓库里的化学品剂品种多、性质复杂。强烈地震时,各种品剂产生碰撞或掉在地上,容器或包装破坏,化学品剂脱出或流出。有的在空气中可自燃,有些性质不同的品剂混在一起而产生化学反应,引起燃烧或爆炸。
(4)高温高压生产工序的爆炸和燃烧。有些生产工序,特别是化工生产中的聚合、合成、磷化、氧化、还原等工序,一般都具有放热反应和高温高压的特点,极易产生爆炸和燃烧。由于地震时往往停电、停水,正在进行生产的工序,由于停电造成停止搅拌和失去冷却水的控制,温度和压力骤然上升,当超过反应容器耐温耐压极限时,就可产生爆炸和燃烧。
(5)易燃、易爆物质的燃烧和爆炸。易燃易爆物质有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主要有天然气、煤气、沼气、乙炔气、石油类产品、酒类产品、火柴、弹药等。地震时,盛装上列物质的容器可能损坏,物品脱出或泄出,如遇火源,即可起火。有些物质,如火柴、弹药,怕碰撞。地震时,由于撞击和摩擦,这些物品可产生爆炸和燃烧。有些液体,如石油,地震时油管或容器的损坏,液体的高速流动,产生很高静电,在喷入空间时,与某种接地体之间形成很高的电位差,引起集中放电,引燃液体形成爆炸。该类火灾往往规模大,损失严重。
(6)烟囱损坏。强烈地震对烟囱的破坏是很大的,由于烟囱破坏,烟火很容易冒出炉外引起火灾。
(7)防震棚火灾。防震棚火灾是震区的一种较普遍的火灾,其产生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防震棚多是简易临时建筑,搭建很快,很少考虑安全防火措施。建筑材料一般为笆、苇箔、油毡及塑料布等易燃材料。防震棚内空间小,各种物品靠得很紧,火种易于传播。防震棚密度很大,消防通道狭窄,又没有必要的消防器材和设备,一旦着火,不易扑灭,易形成“火烧连营”,造成重大损失。
另一方面,主要是人们缺乏防火知识,思想麻痹,用火不慎造成的。
毒气、细菌、放射性污染产生的原因
毒气污染、细菌污染和放射性污染是城市潜在的次生灾害,其产生原因比火灾简单得多。一般局限于生产、储存及使用这些物质的部门,涉及面较小。它们的产生一般来自两个方面:①生产车间破坏、储存容器损坏;②生产或使用时的失控造成。
 “盲目避震”灾害产生的原因
“盲目避震”灾害也是城市或人口稠密地区的一个较普遍的地震次生灾害。除了客观原因外,其主要原因是,人们缺乏地震知识,恐震心理严重,地震时惊慌,不正确地采取避震措施造成的。
第三节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这些地区地震时一般都伴随不同程度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它是一类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
崩塌是陡坡上大块的多裂隙的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突然崩落的现象。滑坡是斜坡上不稳定的土体(或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滑动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崩塌实际上是滑坡的一种特殊情况,因此,本节不再单独说明崩塌的问题。泥石流是山地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暴发的饱含大量水、泥、砂、石块的洪流。本节仅就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滑坡和泥石流(称为地震滑坡、泥石流)进行介绍和讨论,而自然滑坡和泥石流不予赘述。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特征
地震对滑坡、泥石流的作用在于,触发滑坡、泥石流的滑动或流动,促进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地震力的作用使斜坡体承受的惯性力发生改变,触发了滑动和流动。
(2)地震力的作用造成地表变形和裂缝的增加,减低了土石的力学强度指标,引起了地下水位的上升和径流条件的改变,进一步加剧了滑坡、泥石流的形成。
(3)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冰崩、雪崩、堤坝决崩以及其他水源的变化等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源,进一步扩大了泥石流的规模。
地震触发和促进的作用,造成了两种类型的滑坡和泥石流。一方面,由于地震的触发作用,震时出现大量的滑坡、泥石流;另一方面,地震使斜坡产生新的破坏,促使滑坡继地震后陆续发生,称为后发性滑坡、泥石流。地震滑坡、泥石流因地震的类型、强度等特性表现出鲜明的特点。
一个地震区的地震活动有高潮期和平静期,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地震的周期性带来了滑坡和泥石流活动的周期性。
1.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与地震震级、烈度的关系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与地震震级、烈度具有明显的关系。根据以往几次强震调查和近年多次强震调查统计,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生在Ⅶ度及以上地区。仅在特殊情况下,Ⅵ度区才发生滑坡和崩塌。一般地说,5级左右的地震可以诱发滑坡和泥石流;5级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域可达100多平方公里。8级以上的地震,诱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域可达几万平方公里。在相同条件下,地震震级越大,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的面积也越大。
2.地震类型与滑坡和泥石流的关系
“震群型”的地震比“主震-余震型”的地震诱发的滑坡、泥石流要多,规模要大。“震群型”的特点是地震能量分多次释放。第一次地震地表产生破坏之后,紧接着第二次、第三次地震,产生的破坏要严重得多,所以形成的滑坡和泥石流要多而大。
3.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规模大、形成时间短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与自然滑坡、泥石流相比规模大,形成时间短。一般滑坡和泥石流发育过程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几十年到几百年),有明显的阶段性。而地震滑坡因地震的突发作用,使处于极限平衡或接近极限平衡的山坡在刹那间就完成裂缝、下滑的全过程。而地震泥石流也是在震时或震后降雨时迅速暴发。
4.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延续时间长,反复性大
一次强震之后发生大量的滑坡和崩塌,滑坡、崩塌为形成大型的泥石流提供了物质来源。泥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进行下切,两岸进行冲刷和刮挖,这样使边坡又失去平衡,产生新的滑坡。这样循环反复互为因果,因而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延续时间长,从地震开始,一直延续到次年乃至于数年之内。
地震滑坡、泥石流对策
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广,且多发生在人口稀少地区,工程治理困难。防治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应贯彻躲避和综合治理相结合,长远的措施和短期的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制定对策。
1.长远对策
为防治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从战略角度考虑应科学地开发山区和建设山区,保护山区林业。
(1)合理地进行震区工程建设。震区工程建设,如修建铁路、公路、桥梁、工厂、矿山、水库、城镇等,应合理地进行。工厂、城镇尽可能选在开阔的盆地和平原上,绝不能建在滑坡体上;铁路、公路、桥梁、车站应尽量避开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范围。在设计上尽可能少对边坡进行开挖或不开挖。矿山必须进行科学开采,在开采中要有排水措施。矿渣、废土堆放在少水、低洼的开阔地区,严禁盲目乱开、乱采和乱堆废矿渣,以防止破坏山体的稳定性。
(2)植树种草,保护植被。植树种草,保护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应贯彻乔木林和灌木林相结合,草被与植树相结合,因地制宜,根据土质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当造林方法,科学种植,精心管理的方针,各地方政府统一规划,分区、乡、村包干,保证植树造林的进行。当前尤应搞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消灭病虫害、防止森林火灾等工作。
草被,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因雨量较多,湿润的山坡和泥石流地区,只要加强管理就能自然恢复。在雨量较少、气候干旱的西北、华北地区的滑坡和泥石流区,草被自然恢复时间较长,应选择合适的草种进行培育。在裸露地区和干旱地区,造林难以成功,往往要先恢复草被,以草护苗;改变不利的幼苗生长地条件,提高树苗成活率。
2.中期预报后对策
中期预报的地震危险区内应进行滑坡、泥石流的调查勘测,圈定危险区,制定防治规划,对一些重要的危险区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1)进行滑坡和泥石流的危险性调查,制定防治规划。应对预报区进行一次普遍的地质调查,圈定滑坡、泥石流可能发生的危险区段,并对未来发震时滑坡、泥石流的规模、大小进行预测。对重点的、可能的滑坡、泥石流进行系统的测量,制定防治和震后应急救灾的规划。
(2)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工程治理:中期预报后,应根据滑坡调查的情况,对重要建筑:如水库堤坝、人口密集的村镇、交通干线及枢纽等附近的具有滑坡、泥石流潜在危险性的区段进行工程治理。
地震滑坡的工程治理:分为减滑工程和抗滑工程两类。减滑工程的目的在于改变滑坡的地形、土质、地下水等状态,就是改变其自然条件,而使滑坡运动停止或缓和;抗滑工程则在于利用抗滑的工程建筑来阻挡全部或部分滑坡,减轻或免于地震滑坡灾害。其主要措施为:
排除地表水。雨水、泉水、池沼、水库、渠道的渗透,可使滑坡激化,所以必须防止水的渗透。
防渗处理是对边坡的坡顶及坡面进行被覆处理。在透水性强的地段,应对已发生的裂缝,用黏土或水泥浆填充,并用薄膜覆盖;在透水性弱的地段,对重要部位也应采取防渗处理。
水沟排水工程是把滑坡区内的雨水迅速地汇集,排除到滑坡区外的方法。水沟分集水沟和排水沟两类。集水沟是以沟渠为主,横贯斜坡,汇集雨水和地表水;排水沟为将汇集的水排出滑坡区。排水沟应采用较陡的坡度,保证排水要求,每20~30米设计一个联结点,在松软的地层中采用固定排水管线 ;排水沟的末端要置墙。
排除地下水。按地下水埋藏深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地表以下3米的浅层地下水,可采用暗沟和明沟结合排水。暗沟也分集水暗沟和排水暗沟。一般每20~30米设计一个集水池或检查井。对于3米以下地下水,采用钻孔排水。3~5米的地下水采用水平钻孔排水,5米以下的地下水采用斜孔排水。孔径一般采用60毫米的钻头为宜。可同时布设2~3层钻孔,不仅排除深层水,也可以排除浅层水。地下水从其他区域沿着含水层或其他通道大量流入滑坡区时,应在滑坡区外设置地下水截水墙,将流入滑坡区的地下水予以截断,并用钻孔诱导排出地表。这种方法选择位置要适当,否则会导致滑坡的加剧。
削方减重法。主要用于小型滑坡。在掌握滑坡的规模,滑坡面的分布及地震时可能滑动的情况后,削去滑坡后部的土体,前沿只能填土夯实。
抗滑桩。在滑坡前沿用钻头垂直地穿过滑动面,再插入钢管或工字钢,桩基应打入滑面以下三分之一;也可以用直径1.5~2.0的竖井来代替钻孔,井中全部要用钢筋混凝土充填。抗滑桩既有抗滑阻挡作用,又有铆固增加预应力的作用。
挡墙滑坡。前沿挖开后,以网架方式建筑钢筋混凝土墙作为滑坡前沿反压填土的支挡工程,以稳定单个滑坡体,同时对上部斜坡的滑动块体也起到稳定作用。
河流建筑物。由于河流的侵蚀,河床下切,河岸遭受冲刷,损害坡体的稳定,往往在地震时发生滑坡。可采用防护堤护岸,加固河床或用导流工程防止河流对河岸的冲刷,保护岸坡的稳定。
地震泥石流灾害的工程治理:这里应强调指出,治理泥石流是一项十分艰巨、耗资巨大,而且至今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因此,在泥石流活动区修建居民点、工矿企业、交通干线等,都以躲避为上策。在无法躲避,必须在泥石流区内建筑的工程,在对泥石流的治理上也要注意从上到下(从源头区—径流区—堆积区)综合治理,要结合当地具体环境,因势利导地进行总体设计,诸项措施配套进行。这里粗略地介绍几种常用的工程治理措施,仅供读者参考。
(1)蓄水、引水工程。一般在水体补给区修建调洪水库、引水渠和截流水沟等。调洪水库的设计标准要比灌溉水库的标准高,适当考虑提高设计烈度,以防地震时水库溃决,形成特大的泥石流和水灾。引水渠可按一般水渠工程设计。截流沟的设计同滑坡的截流沟,在施工中保证质量,严防漏水。
(2)拦挡工程。包括拦沙坝、谷坊、挡土墙和护坡,按一般土建工程建筑设计施工。
(3)排导工程。包括排导沟、渡槽、急流槽、导流堤、顺水坝等,多数建在流通区和堆积区。
(4)停淤工程。包括停淤场和拦淤库。一般建在下游开阔平坦的河床段或平坦低洼的堆积扇上。通常与导流堤、拦淤堤和溢流堰共同组成。导流堤和拦淤堤的设计与排导沟、导流堰的设计大体相同;溢流堰的设计与拦沙坝及溢流口的设计相似,但应注意溢流堰的位置选择与两侧拦淤堤(或沟岸)的衔接。
(5)改土工程。包括改田改土和轮耕等。一般泥石流的沟坡上不宜造梯田,尤其在崩塌地区,当做出地震预报之后绝对禁止耕作。梯田、道埂需要用块石加固,沟渠洼地里修梯田时,留有足够宽度和深度的排水沟。
3.临震对策
(1)进行滑坡动态监测。短临预报期间,应对村、镇以及要害建筑物附近的滑坡进行监测。可用形变方法,如水平形变网,垂直、水平位仪,倾斜仪,电阻应变片等进行滑坡和滑坡体上建筑物的变形观测:选择滑坡体上钻孔、泉、民用井等进行地下水水温、水位、水化学成分动态观测,以掌握滑坡稳定程度和发展趋势,及时预报滑坡和泥石流活动情况。
(2)实施滑坡和泥石流紧急工程措施。短临预报期内,应对重要建筑物附近的潜在滑坡、泥石流采取紧急工程措施。可以改变滑坡体的外形,采用后部挖方削减,前部填土夯实的方法,加强滑坡的稳定性,减少滑动的危险性。用引导工程改变滑坡、泥石流原来的滑向和流向,使其不能成害;在滑体内和松散固体物质中,要加宽各种排水沟和钻孔,尽量把地表水和地下水排出滑坡区和泥石流形成区。要对一些特殊地区或特殊泥石流抓紧进行整治,用水泥浆通过浅钻和浅井进行加压灌注,用电渗等方法固结松散物质;用化学凝固剂胶结矿渣,以防止矿渣液化泥石流。
(3)危险区内的群众疏散。对危险区应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权衡投资效益,确定采用工程措施还是采取搬迁。对于不能用工程整治或工程整治经济效益很低的危险滑坡、泥石流,应对居住和建立在滑坡体上和滑坡堆积区、泥石流堆积区、淤塞区、流经区的居民、工厂、矿山进行搬迁疏散。搬迁应由当地政府统一组织安排。
4.灾害发生时对策
当滑坡、泥石流发生时,现场人员应紧急发出危险性警报,并因时、因地进行躲避。
(1)滑坡的躲避。当滑坡体下滑时,应垂直滑坡前进方向逃跑,在滑坡堆积区应向两侧高处跑,不能向滑坡正对面山上跑;滑体上的人应尽快跑到安全地段。
(2)崩塌和滚石的躲避。崩塌体积小,距离不远,崩塌往往伴随滚石造成灾害,躲避时也要往两侧逃跑。当逃跑不及时,可以躺在地沟或陡坎下。
(3)泥石流的躲避。泥石流的流速与地形坡度有关。坡度越陡,泥石流的比降就越大,它的流速越快。一般流速每秒钟5~6米,最快的达每秒钟15米。在泥石流的流经区和堆积区只要听到泥石流的声音和发出的泥石流警报时,立即向主河道两岸的高山地区安全地带逃跑。在泥石流通过区两岸和泥石流注入主河道的对岸处要跑到相当的高度才安全。
5.震后对策
震后,应迅速派人调查,根据情况,救治同发型滑坡、泥石流带来的灾害;采取措施,防治后发型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1)人员救护。在滑坡体上,由于滑动,房屋倒塌,可造成人员伤亡。在泥石流通过区,两岸和边缘区由于冲击物的推移,房屋倒塌;在泥石流的流经区或堆积区内,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下部被摧毁,但上部可能保存,这些房屋内的人员尚可成活,应组织人员搜寻这些毁坏的建筑物,救护人员。有时地震泥石流往往多处同时暴发,山头被包围,成为孤岛,且其常有幸存者,应及时进行救护。必要时,应空投食品、衣物、药品等,或使用直升机救人。
(2)清除堆积物。首先清除交通要道上的堆积物,恢复交通。其次,清理工厂、矿山的重要机器设备。
(3)防治后发型滑坡和泥石流。为防治后发型滑坡、泥石流,震后应进行紧急调查,确定近期危险区和震后雨季危险区,根据情况,实施紧急工程、搬迁等措施,把后发型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减小到最低限度。具体对策,详见本节临震对策。
(4)重建家园的选址。应总结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教训,科学地选择重建家园的地址,要避开沟谷两岸以及滑坡体、泥石流流通区,选择开阔、较高的平地或在完整的基岩上建房。
第四节 地震次生水灾
地震次生水灾是指因地震造成的地形及水工建筑的破坏导致的洪水泛滥。还有另一类小型的水患,如震后喷砂冒水,蓄水池、水塔的破坏等,因单次灾害较小,为区别起见,称之为地震水害。本节主要阐述水灾对策。
地震次生水灾的危害性
地震水灾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虽然世界上发生的地震水灾次数较少,但单次灾害的伤亡损失严重,有的甚至要大于地震的直接灾害,因而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
地震水灾的成因及特点
1.成因
(1)地震滑坡、泥石流堵塞河流。强烈地震造成山崩、滑坡或泥石流,大量的岩石、泥土填入河谷,堆坝截流蓄水,淹没河谷两岸的城镇、村庄、土地。随着蓄水量增多,或遇余震时,即崩决,蓄水奔出,可造成下游的灾害。
(2)地震滑坡、泥石流填入湖泊、水库。山区的湖泊,一般都几面环山,水库一般是利用山间谷地筑坝蓄水,湖、库周围坡度较大,蓄水后影响坡体稳定。地震时,周围山体容易引起滑坡。滑坡填入湖泊、水库,使水位上升,外流形成灾害。
(3)地震破坏水利工程建筑。有的水利工程建筑震前未设防或地震烈度超过设防烈度,有的水利工程建筑年久失修,地震时容易造成破坏形成水害。
(4)地面陷落注水。地震时,由于构造运动或振动,断块下陷,地下洞穴或采空区塌陷,造成大面积陷落,当湖、海、河或地下水注入后即可成灾。
(5)地震破坏矿井涌水。
(6)地震海啸引起沿海水灾。
(7)喷水冒砂。在地震作用下,地下浅层的水和砂涌出地面,形成喷水冒砂。喷出的砂水淹没农田,淹死农作物,使土壤盐渍化,毁坏机井、水渠、盐田、道路。
(8)地震破坏蓄水池、水塔、屋顶蓄水物。
2.特点
(1)地震水灾的危险主要来自地震滑坡、泥石流。据世界地震水灾资料统计,大的地震水灾几乎都是由地震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注入湖海、水库引起的,约占70%。
(2)地震水灾多发生在雨季。雨季发生的地震,极易产生滑坡、泥石流。雨季水源丰富,库满、水流急,为水灾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条件。据不完全统计,在雨季发生的地震水灾约占90%。
(3)地震水灾造成损失严重、水害分布广。虽然世界上发生的有记载的地震水灾次数不多,但水灾的损失超过地震直接损失的比例较大。
(4)水灾的受灾区域为山区的湖泊、水库、河流的沿岸及其下游区;水害主要为盆地、平原。
地震水灾对策
针对地震水灾、水害的特点,地震水灾对策应贯彻以下原则:①以预防为主,把水灾杜绝在产生之前;②重视薄弱环节,对河流堤坝、泥石流、滑坡引起的水灾应予充分重视。
1.中长期对策
(1)合理选择水利工程建筑的场地,应严格按照《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场地应尽量选择对建筑物抗震相对有利地段,库区及邻近地区应避开地质构造复杂,有蠕滑断层地段和大滑坡体,以及易于产生泥石流地区。
(2)在震区建筑的各种水利工程应按规定设防,对于1级挡水水工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和遭受地震的危险性,可在基本烈度基础上提高一度设防。对其他特殊需要采用较基本烈度为高的设计烈度时,应经国家主管部门的批准。
(3)进行地震水灾危险性调查,制定防灾计划。当中期预报发出后,震区政府应指定有关部门,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及可能发生的地震,进行地震水灾的危险性分析,确定地震水灾发生的可能危险区段,制定防灾计划,及时有步骤地实施,工作做在地震发生之前。
(4)对各种原有重点水利工程设施进行普查鉴定,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应制订方案,限期完成加固。
(5)治理水库、湖泊、河流沿岸的滑坡、泥石流危险区段。在地震水灾危险性调查的基础上,政府应组织有关单位,对水库、湖泊、河流沿岸的滑坡、泥石流危及区段,根据危险程度,进行必要的工程治理。
(6)离开地震水灾危险区进行建筑。为避免水灾造成损失,应尽量离开地震水灾危险区建筑房屋、公路、铁路、变电站、危险品仓库等设施。可参照水利部门防洪系统的有关规定。
2.短临对策
当短期或临震预报发出后,处于预报区的政府应立即成立防治地震水灾指挥机构,负责地震水灾的预防及治理的统一指挥,采取紧急措施:
(1)巡查监视。立即组织水库、湖泊、河流沿岸水利部门或群众进行巡查监视。监视滑坡、泥石流、堤坝的动态;加强水文观测,掌握气象情况,有情况及时上报。
(2)搬迁撤离。对已确定的地震水灾危险地段又无法排除的,应迅速组织单位和群众做好撤离危险区的准备;可同时将贵重仪表、重要档案、生活必需品撤出危险区。
(3)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排水。对于可能被地震破坏的蓄水池、水塔及屋顶蓄水设备,对水库、湖泊的水应根据水文、气象情况,地震发生的紧急程度及生产生活用水的得失,权衡考虑,作好适当放水的准备,以便减轻危险性程度。
3.震后对策
(1)紧急巡查,加强监视,及时排除险情。指挥部应立即组织有关单位和群众对水利设施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加强联络,报告,及时处理险情,防止或减少地震水灾的可能损失。检查内容有:各种水工建筑及水利设施有无破坏,河流是否有危险段,沿岸滑坡、泥石流发生及河流被堵情况等。监视的主要内容有:河流水文水位动态,降雨动态,滑坡、泥石流及堵坝等动态。此外,巡查队伍应配备必要的通讯联络工具。
(2)紧急抢修水利设施。应对被破坏的水利设施进行紧急抢修。对危险性较大的建筑应加固。
(3)人工疏流排水。河流及排水系统被堵,短期内可大量增加蓄水。对于有可能造成水灾的河流、水库、湖泊等,当地政府要及时组织人员疏通,排掉蓄水,清除危险。
(4)爆炸决堤排水。主要是对地震时被堵断的河流,在短期内有造成水灾而又来不及人工疏流和排水的堵坝,可用爆炸决堤排掉蓄水。
(5)紧急搬迁躲避。对于即将发生或已发生的水灾,应立即组织下游人民搬迁撤离。

 

版权所有 @ 2017 四川文理学院武装保卫部(处) |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塔石路中段519号  | 联系方式:0818-2791110(莲湖校区)0818-2760415(南坝校区)
ICP备案号:蜀ICP备06020089号-1 、网警备案号:51170003000124     网站管理